亿德体育校园新闻范文

  亿德体育在很多人看来,校园新闻似乎只是新闻领域的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组成部分,因此关注它的人非常少。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校园新闻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促进教学改革、推动科学研究的助推器,是展现师生面貌、汇报办学成果的形象台。一条好的校园新闻,可以极大地提升一所学校的形象。因此,对于每一位校园新闻工作者来说,写好校园新闻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就如何写好校园新闻做了一些探索。

  通常意义上来说,校园新闻包括:中央精神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教育热点在学校教学里的执行,社会热点与学校活动的结合,学校重大活动,学校的典型人物,学校典型管理模式,学校典型的教学模式,教科研成果,领导活动,专家讲学,校园建设,文化活动等。

  如此多的内容,很多是常规的、每天都在发生的,而还有很多是正在变化的。这就要求校园新闻工作者像其他所有记者一样,时刻警醒自己,要有新闻敏感性,否则,对校园中不断变动的信息就是麻木的,就难以触动记者的新闻神经和报道热情,当然也就发现不了好的新闻素材。

  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发现新闻非常关键。张征教授在《新闻发现论纲》中指出:“新闻发现是新闻实践的主导性思维,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质。是否具备新闻发现力,是一个人能不能当一名好记者、好编辑,甚至有没有资格当一名记者、编辑的基本素质。”发现新闻事实,就是找到了写作的目标,这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发现了校园新闻,接下来就是做好采访了,这是写好校园新闻的前提条件。俗话说,采访决定写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作就得有翔实的事实材料,而采访就是为写作提供材料的,没有采访就没有真实可信的材料,当然也就难以写出真实感人的校园新闻。那么,如何做好采访呢?首先,选好角度。同样的一件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其特点和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不同的视角去报道,产生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记者用独特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去捕捉新闻,这样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其次,记者要善于把校园新闻与社会新闻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社会层面与校园层面的契合点,做大做强校园新闻的报道,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了有价值的、鲜活的新闻源,记者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了。

  1. 采访前的准备。(1)了解被采访人背景。想要采访谁,先要了解谁的背景。采访大人物找背景好办,可采访小人物就得自己来了解了。(2)选好地点、时间。校园记者由老师带队集体采访时不用担心这个,但如果是私人采访就得考虑考虑了。一般在周末下午,或是上午8~11点左右都可以吧。时间地点同样重要,不要选择人家正困的时候大吵大闹,那样的线)注意语气。上面两条都是在采访没有开始的时候进行的,这一条可是在采访中必备的了。采访时一定要语气温柔,给人亲切的感觉;采访大人时要处处表现出尊重、礼貌,这样才能让你获得最想要的内容。还有要注意的就是在采访中要掌握被采访人的心理,平和的时候多问,情绪不好的时候少问。

  2. 设置问题的提问技巧。(1)要通过提问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从而拉近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被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有的很容易调动情绪,有的却很拘谨,这时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2)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细致,不要泛泛而谈。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的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经验是: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具体。(3)要善于运用层层追问的办法来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采访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被采访对象往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多细节不以为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时记者就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问下去。(4)记者在遇到采访对象隐晦的问题时,可以采取迂回式提问的办法,避开正面提问而从侧面深入。比如采访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就要比较专业一点,那样才能和被采访对象拉近距离;当遇到被采访对象文化比较低、表达能力比较差时,记者要有耐心;当遇到被采访对象说话跑题时,记者要想办法引导他回到正题等等。总而言之,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素材,记者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一目的服务。

  3. 现场采访的要领。(1)胆子要大。作为一名校园记者,要牢记,好的文章是“七分采,三分写”,所以你要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一定胆子要大。很多校园记者第一次采访时扭扭捏捏,看到陌生的采访对象不敢凑上前去。你到外面采访,就代表我们校园记者的形象,你以一名校园记者身份采访,是件光荣而又神圣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表现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2)要有礼貌。在采访别人之前,先说“你好”或者说“打扰一下”等等礼貌用语,只要校园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就是一个采访的突破口,下面的对话就很顺其自然了。在采访的时候,还应该面对着采访人,脸上带着微笑,采访本托在手里写字,表示对别人的尊重。采访结束后,要对被采访人说声“谢谢”或者说一些客气的话。采访实践过程中,很多校园记者不注意这些礼貌的小细节,往往会有损校园记者队伍的形象,校园记者们要切实在实践中注意这些礼貌问题。(3)要带着“问题”采访。在采访前,校园记者一定要在脑子里想五个以上的“问题”,这样,你就很自信地、很轻松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否则在采访对象面前,你就会“冷场”,当然了,这样采访当然是不成功的,你的文笔再好,也写不好采访类的文章。(4)在写稿时,除了清晰地再现采访的场景,最好融入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百看不厌。

  有了充分的采访,接下来就该把采访到的内容写出来了。新闻写作是报道客观事实,不能夸张也不能虚构,是完整地反映事实,但同样需要谋篇布局。谋篇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效果。所以,在确立了写作的主旨后,就要围绕主旨对整个结构进行谋篇布局,考虑其组织构造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校园新闻写作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要实现校园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更需要写作者的精心谋篇布局。

  同时,我们都知道新闻要“新”,校园新闻同样要求报道内容新、角度新。校园新闻应反映校园内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成果、新经验、新特点和新人新事、新风尚等。如果仅仅是按照格式简单重复,换个时间和地名,必然会越写越老套越呆板,令人生厌。只有不断选择新的体裁、新的角度,老主题才能写出新意,给人新鲜感。特别是在新闻信息含量大、信息点多的情况下,选好切入角度显得尤为重要。

  有了好的题材,找到了好的角度,要写出生动、活泼、耐看的新闻稿件,关键还要在写作上多下功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语言活――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但长期以来,校园新闻语言特别是消息语言干瘪、枯燥、概念化几成痼疾。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在准确、鲜明的基础上,少一点宣传腔,多一些“人情味”。新闻记者只有饱含情感,写出的作品才能富有人情味,才能吸引人、打动人。

  表现手法活――抓住新闻事实中的某一要素或片段,用精练的语言做现场和细节描写,或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使人物形象有声有色,增强报道的感染力。这里尤其要强调叙述描写上的“细”。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如果说情节是人物通讯的骨架的话,细节则是人物通讯的“血肉”。有了栩栩如生的能够体现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视野里才会活起来。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所以,写校园人物通讯时就更要注重细节。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人物和事情的特点,丰满人物的个性,从而吸引和打动读者。

  记者还可恰当运用插叙、倒叙、补叙等手法,借助新闻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全面立体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全貌。根据新闻内容,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新闻语言形象、简练,增强新闻的生动性、趣味性,令人读后兴味盎然。

  文章写作,要反复修改。新闻写作,更应不厌其烦。校园新闻尽管篇幅短小、主题单一。然而,要想写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修改是一个重要环节。

  XX学院“锦瑟华年 弦歌徐吟”朗诵比赛总决赛于2010年12月14日晚在我院小礼堂成功落幕。XX学院院长XXX、党总支副书记XXX、副院长XXX、院长助理兼学生科科长XXX、学生科副科长XXX出席了本次活动,并由各教研室主任和学生科老师担任比赛评委。

  本次比赛特邀XX学院语委办XXX老师担任嘉宾,还得到了XX市电视台、XX区人民广播电台的支持,并亲临现场给予报道。

  决赛在XXX院长的讲话中拉开了帷幕。选手们将澎湃的激情、声情并茂的表演、悠扬的乐曲和曼妙的舞蹈融合在一起,使现场高潮迭起,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完美的听觉、视觉盛宴。

  比赛在学生会总会干部表演的诗朗诵《感恩母校》的动人旋律中结束。特邀嘉宾XXX老师为大赛做了精彩细致的点评,并就朗读比赛的技巧和同学们进行了现场交流,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据悉,7号组选手XX、XXX、XXX、XXX朗诵的《祖国啊,用青春的名义歌唱》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本次比赛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得到了院领导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

  这则新闻的标题有三点不当之处:一、“锦瑟华年 弦歌徐吟”是化用李商隐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属于运用典故,而不是新闻的内容。因此,应当把它作为引题,独立成行,以引出正题来。二、这次比赛是朗诵诗歌的,这一新闻的基本内容必须在正题中标明。因此,应当在“朗诵比赛”前加上“诗歌”二字。三是应把“圆满结束”改为“隆重举行”。写新闻,要准确把握报道的角度。这则新闻报道的是一场比赛,最恰当的报道角度是“举行”而不是“结束”。因为,对于一场比赛,读者最关注它是否举行、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它既然已经“结束”了,又何必再去关心它呢?当然,假使是在较长时间内举行的一次活动,如艺术周、文明月、文化年等,报道时以“结束”为角度则是恰当的。

  新闻的首段是导语。导语的写作要求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显示出来。导语的作用是“导”,最忌讳写得长。

  这则新闻是对一个简单的事件进行报道,只需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基本事实和结果写进导语。也就是说,首段只写第一句即可。第二句的出现,既不合乎导语内容“最重要”的要求,也不符合语言“简明、扼要”的要求。此句可以另起一段,作为导语下面的主体部分的内容之一。

  主体是导语的展开,要求对新闻的内容作具体的叙述。由于新闻主体部分涉及的内容方面广,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内容芜杂,二是不分主次。

  这则新闻的第二至五段是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主要缺点是没有采用新闻通常运用的“倒金字塔”方法来写。

  所谓的“倒金字塔”方法,就是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安排新闻的内容。因此,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内容的顺序应当调整为: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四段的第二句――第二段。因为第三段写比赛开始和开始后、第四段写比赛的结束,这是事件的发生发展,这一过程是事件的根本,所以,应当最先写。第五段写比赛的结果,这属于事件的本体,故应次写。第四段的第二句的内容是事件的延续,也属于事件的本身,应该接着写。第二段是对事件所涉及内容的交代,所以,要放在最后。

  (四)第三段写作欠缺细致。中对比赛开始后的情景写得不详细,这段是比赛最基本内容所在,应当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把比赛中最精彩的场景细致地描绘出来。可惜此处只写了一句话。

  此外,这段中的一些词句运用也存在不妥。比如“声情并茂的表演”、“悠扬的乐曲”、“曼妙的舞蹈”、“完美的听觉、视觉盛宴”,看后会让人觉得这不像是一场朗读比赛,而像是一场文艺演出。

  高职高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与“练”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状况。《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力度,五分钟的“校园新闻”环节算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程中加大实训的力度。“校园新闻” 环节的实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尝试,使学生带着真实的采写任务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培养其新闻实践能力。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将“校园新闻”环节长期坚持下来,通过连续对几届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也得到训练。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高专新闻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校园新闻”环节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将理论与实际挂钩,将课堂与现实结合,将教学与案例整合,将教室和媒体联合,将学生和社会连接,正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1]金松林.新闻采写能力型课堂的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闻采写》课“讲―说―练”参与性教学的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摘 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塔里木大学新闻系大学生校内新闻采编实践的指导性研究论文,文章认为,发掘新闻线索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步,而通过互联网进行新闻线索的搜寻已经是当下的一个常态。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校园新闻中,互联网在获取新闻线索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学校官网、论坛和贴吧、新闻检索和社交媒体等具体方面介绍了具体的途径并进行了案例的分析。

  校园新闻是新闻系大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校园新闻中,发掘新闻线索是第一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上寻找新闻线索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笔者根据自己在高校指导学生写作校园新闻的体会,对校园新闻中线索的网络搜集途径,进行以下分类总结。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而且信息都比较权威。学校网站的信息有的是已经采编好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信息,但有些信息还需要从新闻的视角尽心编辑处理。比如网站通告中的2015年优秀毕业生、优秀教职工、各类助学金政策的调整等。这些信息通过补充背景资料、做表格、加图片、优化标题等手段,就可以做成很有看点的新闻。

  另外,一些校网上的信息就是给校园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比如塔里木大学官方网站曾了一条动物科学学院在班级上课时推行手机袋的动态新闻,但后期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塔里木大学官方微信派记者进行了采访。结果调查显示,领导不再足够重视后,许多班级的这项工作都没有做好。这就是一条比较值得思考的新闻。

  学校网站除了新闻频道和主页的通知公告外,有些重要部门的页面也需要经常浏览。这其中,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和招生就业指导中心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部门,他们经常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如教务处的考试时间和技能大赛的通知,学生处的勤工俭学岗位,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等。除此之外,图书馆的新书通报、图书超期读者信息、图书馆内的展览和新增加的数字资源等,也需要经常关注。

  2016年7月,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在其网站了《塔里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了创新创业学分中的实践学分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这其中,就有很多有意思的新闻点值得报道。比如,“创新创业学分超出4学分的,可以置换公共选修课学分、重修学分或在学位审定时抵消留校察看处分不予授学位的规定,不能重复置换”。创新创业学分可以抵消留校察看的规定,这个在制定时是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这种做法合理吗?再比如,规定中提到,学生的学科竞赛和知识产权“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可置换重修学分或在学位审定时抵消留校察看处分不予授学位的规定”,这个规定是否合理,也是一个新闻点。另外,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和新闻作品亿德体育,参加校级以上文艺活动获奖等,都可以算入创新创业学分,那这个加分的范围是否太宽?这些项目是否都属于是“创新创业”的活动或符合“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总之,这个管理办法实际上有很多新闻点值得去写。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学校各部门的网站上有很多,这都是新闻报道的线索来源。

  另外,各个学院的网站也要及时看。由于目前高校许多学院的网站更新不及时,常常几天才一次信息,所以可以两三天集中看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就会发现,哪些学院的网站更新相对及时,可能会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可以重点关注。

  论坛或贴吧,是大学生公开讨论各种问题的重要场所,具有微信、微博和QQ难以相比的高校虚拟广场的作用。校园媒体首先可以从这里感知本校学生都在谈论哪些话题,关注哪些话题,而这其中,有些就可以作为新闻线索。比如有同学在塔里木的的贴吧反映校园网频繁断网、网速时快时慢的问题,收到很多人的回帖。塔里木大学官方微信遂从“为何频繁断网”、“为什么换了新的客户端还断网?”、“为何网速不稳定?”等三个方面对学校网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即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搜寻自己想找的新闻线索。以塔里木大学的校园媒体为例,就可以在360新闻频道中输入“塔里木大学”等关键词,点击后面“筛选”中的“时间”,这样所有与塔大有关的新闻都会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出来。然后通过一条条分析,看看哪个新闻可以直接用,哪个新闻可以作为线索。

  比如通过这种办法检索到2015年3月2日中央文明网的《关于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决定》,其中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被评为文明单位。据此,塔里木大学官微经过斟酌后在3月5日了这条《捷报!塔大信息工程学院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新闻,除去简单的信息通报,还通过搜集背景资料在报道中加入了如下内容,并配发了相关图片。

  每一个单独的搜索引擎,都很难做到搜集信息的绝对全面。因此,可以使用百度、搜狗、谷歌等多种搜索引擎。除此之外,微信和微博搜索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面。

  在校园记者的微信朋友圈、QQ群和QQ好友动态中,往往会经常冒出一些有价值或给人启发的新闻线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学校QQ群中被多次转发的消息。比如塔大官微有两篇求助类文章《如果没有你的帮助,他可能再也听不到声音了……》和《紧急呼救,我校老师手术亟需RH B阴性血》都是通过官微编辑通过该校的QQ群获得的线索。其中前者是本校一名学生确诊是先天性外耳畸形,需要做手术,否则就要失聪,而手术费高达11万元。

  而朋友圈和QQ好友动态也常常能一些有值得关注的信息。比如塔大官微的一个编辑就是从自己的朋友圈中看到某个老师的本校学生参加兵团双语大赛并被兵团卫视重点报道的消息,于是对这条消息以《阿布都・式鹏王,一个塔大汉族小伙的维语情结》进行了编辑和。

  除了能给校园记者提供直接的线索外,朋友圈和QQ好友动态还有助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目前大学生们主要都在关注哪些信息,对什么信息感兴趣。这对于从整体上判断受众的信息需求,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对于运作高校微信平台的校园媒体而言,后台留言是获得线索的重要途径。以塔里木大学官方微信为例,目前的后台留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有某些方面的问题不明白寻求帮助、对学校的某些事情不满意期待媒体曝光、校友留言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关键词回复等几个方面,这都可以作为线年十月中旬,不断有学生在后台留言,询问大一新生的军训时间是否又有变化(此前学校网站已经公布消息,军训时间从9月调整到10月,从10月25日开始)。问的人多了,微信编辑就感到疑惑。后来通过记者询问学院学办的老师等途径,最后终于确认,最新的消息是,军训从11月1日开始,遂在微信公共平台上以《重要通知》的形式进行了报道,获得三千次多次的点击量和近三十条评论。

  许多网站都有关于高校的新闻,如新华社的教育频道、人民网教育频道、中青在线、中国教育新闻网等等,还有其他高校的校园媒体,如微信公共账号“布谷鸟”是中山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媒体,“青春报”是中国政治青年学院的学生媒体,其他还有“浙大传媒星空”、清华大学清新时报、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出品的“新潮”等等。从其他媒体的高校新闻中,校园记者可以考虑新闻是否可以进行落地采访亿德体育。

  如高校所在城市比较大的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等,一般来说,发生在高校所在城市的新闻也比较受到学生的重视,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其所在城市也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各种关系。

  [1] 鲁秀梅.高校校园新闻的写作[J].写作,高级版,2008.09.

  [2] 高玉玲.高校校园新闻网站与校园文化互动作用研究[J].2015.12.

  [4] 李东生. 浅议高校校园新闻写作的技巧与方法[J].视听,2015.7.

  媒体是社会中传播新闻以及引导舆论的重要信息载体。高校媒体作为媒体中的一员,以其跟大学生接触较多,在引导校园舆论,教育学生并提供信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校园媒体的发展问题为媒体和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定义与分类、功能、传播效果等方面。因此,如何通过校园媒体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资源整合、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实现有效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中,校园媒体的定义虽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内涵大致相同。研究者将校园媒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校园媒体主要指校园内的广播、有线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媒体。也有人认为校园媒体就是指校园内拥有一定读者的群体,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代表性新闻类、生活类媒体。一般来讲,校园媒体的研究主要采用狭义定义。广义的校园媒体涵盖上述种类之外,还包括校内的告示板、条幅、标语。有研究者指出,校园媒体是以在校的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受众,用于信息沟通的媒介形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组成了如今的立体式信息传播渠道,构建了新时期的校园媒体。这个定义较其他研究者的定义更为全面。

  校园媒体传统的种类主要分为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型的校园媒体形式如校园新闻网等逐步出现,以及新出现的各种校园媒体在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学者们将视角转向网络校园媒体的研究,试图从传播渠道的更新上寻求校园媒体发展的新途径。“网络时代大学校园媒体”的概念随之出现。有学者指出尽管新媒体具有广泛参与性,表达形象性,信息多元化等特点,但其信息未严格把关,发展未进入正规化轨道。高校校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目前全国校报达1000余种。最正规和主要的传统常规校园媒体――校报仍占上风。

  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发挥校园媒体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及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作用的前提。校园媒体的传播范围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或教职工,受众相对稳定、目标相对明确。不但如此亿德体育,校园媒体也正日益突破校园局限,其影响正向社区、社会和学生家长辐射。

  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校园媒体的整体传播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媒体间缺乏相互协调;新闻形式虽然多,但优势特色不明显;同时出版周期过长,缺乏时效性而无法吸引读者。对于校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流于浅层消息,缺乏深度和自由度。目前对于大学生受众的研究只集中在心理学层面,有学者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学生对校园媒体的选择分为三类:一是关于求知心理需要的选择。如对学校系列讲座关注,对学习园地、英语沙龙的兴趣,这是源自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自我完善的探索;二是基于从众心理需求的选择。年轻人作为紧追潮流的一代,有偏重时尚的口味,期盼得到身边同龄人的认同和肯定;三是基于好奇心理需要的选择。即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渴望成熟和成功,追求至善至美。但是大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宣传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很少主动关心其报道动态,往往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缺乏反馈和互动。有学者以武汉大学校园媒体为例,通过对“校媒到达情况”,“学生对媒体的关注度”,“学生对校媒的满意度”几个指标对高校媒体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是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主要受到硬件(如经费与设备)和软件(如内容与资源)制约。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高校媒体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传播功能、教育功能、舆论引导功能。

  近年来媒介不断发展,媒介形式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大众媒介向高校学生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校园媒体也一直作为高校师生的传声筒,传播校内外的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的信息。学者们认为校园媒体在担负信息传播、推动信息校园的实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师生每天都面对着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一个完备而又系统的信息传播中心可及时地对新闻信息进行挖掘、筛选、加工和传播,使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校园媒体的教育功能可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辅助教学功能,综合素质教育功能。学者认为重大事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校园媒体可借此契机对师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同时校园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促进学生在理论科研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有助于新闻学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综合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处事方式培养、人格塑造等;学者提出高校媒体对大学生有着心理干预的作用,影响着其精神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应对外来因素影响时,校园媒体可对大学生的人格塑形产生“维模效能”。

  校园舆情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影响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效果。高校舆论环境分为“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和“高校社会舆论环境”两部分。一个是基于校园内部的舆论,另一个是外部社会舆论对于高校环境的影响。以校园突发性事件为切入点,校园媒体可在此类事件发生时的舆论引导作用。校园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时可在第一时间事实,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开辟专题和讨论专栏,并充分利用高校团体,如学者教授或学生骨干等进行舆论引导。因此,校园媒体由于和在校大学生的接触度较高,对学生分析各种社会事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可成为塑造学校形象、培养人文精神、化解校园矛盾的主力军。

  为了改善校园媒体的不足,提高并扩大其传播效果,校园媒体应优化配置校园媒体资源,完善相关机制,统筹汇总校园信息,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引入媒体社会化运作,面向市场筹集经费,在可持续发展中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高素质传播团队,提高教师通讯员团队和学生记者的专业素养,提高报道质量;加强创新,开创校园媒体的特色;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兴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利于校园媒体传播效果提升的互动平台。目前广东省汕头大学、暨南大学等校发展校园媒体的方式值得借鉴:他们借助社会资源,通过企业赞助和社会媒体合作的方式,以高校学生的视角报道社会事件,走出校园并扩大影响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对校园媒体定义、功能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梳理,笔者发现高校校园媒体研究虽然覆盖面较广,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从搜索到的2002年到2011年间的文献来看,虽然研究的重点已经细化并逐渐转移到工具和功能的研究上,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校园媒体的现状不足与发展策略为主,内容相似度较大,并未出现创新的发现。

  目前校园媒体研究多基于新闻舆论引导和传播与接受等理论研究实证调查,缺少具体的数据论证,可见有必要加强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的有机融合。

  第三,对高校媒体的研究多关注校媒发展的不足,而对于受众方面的接收效果关注较少

  虽然校园媒体自身存在的资源和资金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对于校媒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但很少研究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系统调查研究大学生受众对于校媒的接收效果和受众自身特点。

  总体上说,目前在研究在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方面有待深入,因此发展校园媒体的创新途径可以着眼于如何优化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以及重视校园媒体报道形式和内容,使之更容易让高校师生接受,达到良好的舆论引导,教育和传播作用。

  ①张晓冰、胡庆亮,《高校校园媒体实践与效能策略研究》,《新闻界》,2009(4)

  ③赵殷,《网络时代大学校园媒体的特征及运行策略》,《新闻界》,2001(4)

  ④姜巍,《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新闻大学》,2009(12)

  ⑤吕剑红,《校园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策略分析》,《新闻与写作》,2010(2)

  ⑥叶磊,《高校校园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德育功能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9(1)

  ⑦李蓓,《校园媒体在净化高校舆论环境中的角色扮演》,《新闻知识》,2010(12)

  ⑧吕钊红,《和谐校园视域下的校园媒体功能创新》,《新闻界》,2009(12)

  ⑨王爱萍,《论高校校园媒体的社会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⑩刘红艳,《试论校园媒体如何做活做深重大题材报道》,《中国西部科技》,2009(8)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走基层”就是要解决新闻只重视上级满意,忽视群众满意;媒体想说的事情,人民群众不感兴趣,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媒体又不敢报道。“转作风”就是要改变记者傲慢、浮躁的工作作风,以及机械呆板的报道方式,应景应付,“以偏概全”,宣传成绩掩盖问题,揭露问题则一无是处等问题。“改文风”就是要改变套路程式化,空洞说教,或对一时不明确的街谈巷议、奇文怪论、名人轶事、花边新闻进行刻意炒作等问题[1]。所以,在这里我们依托“走、转、改”活动的契机,认真分析校园新闻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其根源。

  1.为了“新闻”而“做”新闻。当下媒体环境中已经屡见不鲜地出现了“假新闻”。为了博得受众的眼球把新闻事实夸大甚至无中生有,很多受众对媒体的洞察力与敏锐性不强,看到此类假新闻不假思索地相信该报道,如此推动媒体越发狂妄地编造假新闻以博得受众的青睐,而如今中国受众维权意识不强,对“假新闻”虽然深恶痛绝但又不知如何进行控诉。出现在校园中的“假新闻”多半是一些“万能新闻”,诸如“扶老人过马路”、“走进敬老院”、“雪天铲雪”、“登山强健体魄”等。这类新闻多数会配以图片,更多时候出现在新闻上的图片只是当下在网上搜索或者是曾经的老照片。在校园中的“假新闻”虽然其恶劣性比不上社会媒体制造的假新闻,但社会之源源于校园,校园是孕育社会中流砥柱的摇篮,今天很多新闻从业者就是昔日在校园里从事宣传工作的学生。如果在校学生刚接触新闻就已经走向偏离新闻本身的道路,可想而知今后在新闻战线上对新闻报道的线.为了“领导”而“写”新闻。新闻无国界,每一个人都愿意看见“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新闻。新闻联播的重大举措增设“走基层”版块,内容除了国家领导人出席、参与重大会议会晤以外,还更多关注民生问题,坚持把“走、转、改”落到实处。中央电视台针对该版块陆续派出88路268名编辑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2]。他们分别以“蹲点日记”、“第一手调查”、“劳动者”、“最美丽的中国人”等有血有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新闻。2012年以“新春走基层”为主打的新闻带动了新闻频道的整体收视明显提高:农历除夕至初六,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较去年同期提升16%,指标性栏目《新闻联播》内的相关报道,收视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7%[3]。2013年,“新春走基层”、“新春看变化”等多档新闻特别节目收视率增幅达到35%以上[4]。根据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改编而成的“中国——在现场”系列节目从2012年10月26日起在德国每晚播出,受到德国观众的好评。德国编导人员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被“走基层”所呈现的中国画面所感动,表示他们在这些平实的素材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尊重”[5]。而目前出现在各大校园媒体上的新闻多是某领导出席某会议、某领导看望某老职工等,新闻的主题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某领导做了这件事。在这里并非是全盘否认关于“领导”的新闻,而是现在校园新闻中所呈现的趋势一味地追着领导跑没有把新闻真正的精神在新闻中得到体现。

  3.为了“更新”而“复”新闻。在媒介讯息无孔不入的今天,只要人们打开电脑、电视、报纸,就会发现不同的平台出现大量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新闻,这样大面积的转载复制新闻已经成为了当今媒介环境下的一种常态。在媒体中,《南方周末》对于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实践应该算比较成功的。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剖析,用独道的眼光和观点把讯息进行整理、加工、处理然后酿造成一篇观点独道、视角创新的专题或者大新闻、追踪新闻等。同时《南方周末》注重对新闻的持续关注,把新闻串起来做,把起因和结果深度考评再对其进行持续的跟踪报道的方式也赢得了受众的好评。但在校园新闻的报道中很难做到观点独、剖析深、追踪久。于是校园媒体也出现了与商业媒体同样的诟病,那就是一味地转载,商业媒体这种操作一是为了点击率,二是为了展现自身时效性,但随处可见的重复新闻出现在校园新闻中不乏有充版面的嫌疑。我们可以自问,在校读书期间首先关注的是各大门户网站还是校园新闻转载的新闻,如果为校园新闻的大量转载找一个托辞的话只能说该校媒体工作者关注当下时讯,但做校园新闻要弄清楚受众群才能更好的发表、转载新闻。

  1.校园新闻给谁看。任何地方的宣传工作者都要明确我们的受众群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讯息,如若能够解决以上问题自然会吸引受众关注你所办的报纸(网站、刊物)。在校园最直接的受众分为两类(以常见的一类高校为例):从下图可以进行简单的受众分析,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弄清楚受众的需求,并通过自身走访调查得到的新闻才能够触动“校园人”的生活,这样的新闻才更具有价值。

  2.校园新闻谁在做。校园报纸(网站、刊物)一般是在相关负责老师、领导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采编写。在校园中做新闻,首先要搞清楚“我是谁”然后再进行新闻的采编写,不然就会做出一些“假、大、空”的新闻,这样也会慢慢流失读者。以一个学生的姿态进行采访,用一个学生的眼睛告诉受众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个学生的脑袋评论你对该事件的看法。无论是新闻、专题还是评论,在校园里做新闻弄清楚自己是谁后,用最常人的思维客观地对新闻进行最后的整理再加以报道,这样也不难做出好新闻。

  3.如何发现新闻。当下很多媒体从业者从学生时代做新闻就开始抱怨没有新闻可寻、没有新闻可做、没有新闻可报,其实很多新闻就在我们身边,换一个角度观察解读,让新闻“接地气”,它便成了一个不寻常并且关注度高的新闻。比如央视2012年在全球动用300多名记者发出最真实的提问“你幸福吗?”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问题,人们每天忙碌地为了学业、事业奔波却没有来得及问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自己幸福吗?”这个提问在全球得到了各式各样的回答,有人说“工资低”、“失恋了要追回来”,有人笑了笑没有说话,有人说“我姓曾”。这次节目的策划人恐怕也没有想到回答的样式会如此之多,但这些朴实无华、不假思索的声音就是最“接地气”的声音;这些记者遍及全球以朋友或路人的态度提问就是最“转作风”的提问;这些最终呈现在人们生活里津津乐道的新闻就是最“改文风”的新闻。在经新闻联播“接地气”的对此进行报道后,很多新闻从业者也不禁叹息曾几何时自己也有过类似想法最终因为一些关卡没有提出方案。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新闻其实就是自己心里最想跟自己提的那个问题,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汇聚各色讯息组织成最出色的“走、转、改”踏实新闻。

  4.如何抓住读者的心。电视连续剧抓住观众心是在关键部位戛然而止,新闻不能;小说抓住读者心是在情节上推波助澜,新闻不能;诗歌抓住读者心是在结尾意犹未尽,新闻不能。能够抓住读者心的好新闻就在于它“接地气”、“有底气”、“不假气”最终才能“聚人气”。报道受众最关注的新闻,发现受众没有发现的关键,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进行客观真实完整的报道,不为博得受众眼球而炮制假新闻,这样一来受众也就会持续关注你所报道地新闻。主管《纽约太阳报》的查尔斯·达纳提出,新闻就是“使社会上大部分人感兴趣并且从未一起注意过的任何事情。”也就是报道被人们忽略但又让人感兴趣的真事。这种良性循环必然是媒体从业者对自己工作最大的期望。

  1.走基层,要走进人心。校园新闻中“假、大、空”新闻已层出不穷,内容干瘪无味没有真正新闻的价值。而“走基层”走进校园新闻,就应该切实关注到校园基层本身。我们可以尝试向自己提问,每天在三尺讲台上英姿飒爽的教师们现在怎么样;每天走进食堂就看见琳琅满目的饭菜有没有背后的故事;每天夜里脏乱的操场为何在第二天变得整洁;曾经考研失败的师兄师姐他们现在如何等。校园中有太多值得走进人心的故事还未被发现,校园中的走基层就应该走进人们的心里。把平日只关注领导出席会议的焦点放低走进基层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加强关注学校改革发展的大事、好事、难事,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转作风,要转变彻底。首先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来说,要有政治头脑保证新闻报道不偏离方向;其次要转变姿态贴近被采访人的生活,用心去感受被采访人的真实想法,提取最真实生活的故事集中向受众报道;最后寻出受众看不到的新闻,报出受众最想知道的事实。改变在校园中仅以领导为焦点的新闻态度,重新树立记者客观真实、校园记者走到被采访者身边用学生的态度进行最朴实无华的采访的好形象。

  3.改文风,要改得实在。改文风就要让新闻实实在在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生活里寻找新闻的线索,最后整理成最朴质的文字报道出最生动的新闻。拒绝在以往新闻中的假话、空话、套话、废话习以为常的做法,用最简单的话语方式道出新闻本身,不说模棱两可让受众摸不着头脑的话,更不说最简单的废话。在校园中更要杜绝换名字、换地点、换主旨就能成一篇新报道的“模板式新闻”出现,要拒绝类似于口号一般的新闻在校园中出现,真真切切的改变新闻报道的方式。

  [1] 胡建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应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J].军事记者,2012(05).

  [3] 央视《新春走基层》广受赞誉拉高收视[R/OL].中国网络电视台.

  (一)高校新闻媒体对校园生活关注不足根据传播学接近性原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应该根据学校师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然而,很多高校新闻媒体工作者过于偏重报道学校的会议、校领导活动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普通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介绍的却很少。

  (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校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学校的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写作和播报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导致了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内容出现程式化,广大师生的新鲜感降低,兴趣消失,新闻宣传工作失效。

  (三)高校新闻宣传策划意识不强在进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写作和报道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进行详细地策划,以便新闻宣传工作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积极引导校园文化舆论,传达信息。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体工作的策划不够重视,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策划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新闻报道不够深入,不能给广大的师生留下全面、深刻的印象,不能给观众、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一)树立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在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党政领导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树立一种务实的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理念,要重视宣传学校在落实和贯彻党政工作要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的个人和事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把学校先进的发展事例经过文字组织和内涵提炼出来,宣传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树立起这种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才能走出一条有高校特色的新闻宣传之路。

  1.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同媒体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报纸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深度挖掘相关的新闻信息,其劣势就是时效性不高,受众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短、平、快”,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但对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这都是由新闻阅读者对不同媒体形态的接受程度和习惯来决定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建设需求,选择适当的新闻宣传媒体,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努力实现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校园媒体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优势互补。

  2.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加强文献资料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载体。而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中恰恰形成了大量的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都是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的宝贵资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见证。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对新闻宣传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观念转变,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在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发展机制,努力探索互动发展的路径,打造一支校园文化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队伍,不断地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亿德体育。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切实提高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效应,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高校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就存在形态而言,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1]由于各学校的人文地理环境、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且各具特色,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

  校园环境是校园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地和平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校园环境不仅是大学人才培养必备的外在条件,更是一个以立体、多维形式向学生直观展示大学文化内涵与精髓的大课堂。校风是师生共同创建的校园精神氛围,是校园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着力营造富于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是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坚实基础。

  校园文化活动是建设校园特色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于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笔者所在的信阳师范学院为例。“通淮一水下,入楚万峰开”,坐落在信阳贤山北麓,水之滨的信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有丰厚底蕴和文化积淀的本科院校。山连翠绕的校园里,林青木秀的大复山间,沉睡着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何景明,坚毅而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舍法创新、俊逸自然的先贤华章风采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历久弥新。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信阳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奠基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努力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先后建成“明德广场”“景明园”等10多个校园景点和1个大型校园文化活动阵地――青年文化广场,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夯实物质基础,努力构建以多维形式直观展示大学文化内涵与精髓的大课堂。

  学校着力构建“1357”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一”是一个女生文化活动月,包括“巾帼杯”辩论赛,女大学生风采大赛、模特大赛、公关礼仪讲座、“漾年华”女生月舞会等活动;“三”是三场大型晚会,包括“迎新生・庆国庆”晚会、欢送毕业生暨“校园明星”表彰晚会、新年晚会;“五”是五大赛事,包括“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师风采大赛、健美操大赛、“谭山杯”篮球赛、“青春杯”足球赛;“七”是七大文化节日,包括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励志读书节、宿舍文化节、诗歌文化节、校园记者节。学校连续13年荣获“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通过扎实推进文化校园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育人氛围,端正了校风学风,弘扬了大学精神,形成了“环境优美、校风优良、质量过硬”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和谐、文明的优良校风在信阳师范学院蔚然形成,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来校考察时,给予高度称赞,誉为“教师之摇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的出版启事中认为,《新莱茵报》这样的报纸最大的优点有四个: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报纸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2]综上所述的四个优点体现出了新闻宣传的主要功能:喉舌功能、纽带功能、反映功能、影响功能。而以校园新闻为主题的校园新闻宣传在校园特色文化构建和传播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社会,身处校园内的师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当多,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但是,校园媒体在及时反映校园文化的最新动态上发挥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校园环境中,校园媒体俯拾皆是,诸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海报和校报等。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使他们较为方便地接触到这些校园媒体,此类校园媒体多依托于校方组织,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筛选与加工,信息与师生的学习、教学、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正式性与权威性,为满足师生对学校相关事务的知情权,掌握学校发展动态和促进学习、教研提供了主要的渠道。[3]另一方面,校园新闻宣传植根校园并及时反映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学术动态等信息,不仅有利于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全面的认识, 而且对社会了解校园文化风尚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材料。

  校园新闻宣传是学校进行信息交流、文化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校园舆论氛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高校新闻宣传对内肩负着塑造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对外则担负着塑造学校良好外部形象的职责。对于前者,校园媒体要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先进性事迹、优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报道、宣传,进而引导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对于后者,校园新闻宣传要提升新闻宣传的公众性、服务性意识,加强校园新闻宣传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新闻宣传的方法、手段,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校园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加工后所进行的报道、分析、评论,使得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信息得以在师生之间传播和再现,并使这种校园文化向先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健康方向发展,因此,校园新闻是一部生动的校园文化发展史。与此同时,校园新闻宣传自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媒体展现了媒介文化的先进性、民主性、科学性等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实质。另外,校园媒体经历的每一次改革与创新往往又会极大地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贴近”是我党长期以来宣传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高校开展新闻工作的指导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对于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信阳师院南风通讯社为例,南风通讯社是信阳师院历史悠久的社团之一。社团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以“培养新闻写作人才,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为宗旨,坚持“立足学生视点,反映同学心声”,积极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做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召开之际,南风通讯社积极策划,第一时间向广大同学宣传十八大的会议精神,紧密配合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活动,组织开展“青春献礼十八大”系列宣传报道,集中展现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十八大精神的风采。在校园年度盛事“校园明星”的评选表彰中,南风通讯社深入挖掘,努力探索“明星”背后的故事,对杰出的校园人物进行专访,在学生中产生了深刻反响,形成了学榜样、争先进的良好效应。南风通讯社密切关注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动态,反映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认认真真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化解矛盾,释放压力,切切实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从根本上维护师生的利益。

  校园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注重加强与外界媒体的沟通,建立与外界媒体良好的交流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为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2002年12月18日,南风通讯社正式与新浪网合作,保证提供给新浪网的全部图片、文字等信息真实、准确、合法,并且不会侵害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新浪网在使用该社作品时,须注明信息提供方为“信阳师范学院南风通讯社”,同时在页面提供指向信阳师范学院南风通讯社的LOGO链接。这样,增加了新闻宣传的渠道,拓展了新闻宣传的范围。2009年,南风网还与中原网博客频道建立了链接。此外,南风通讯社每年都组织社员到信阳日报社、信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实习,与新闻记者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新闻工作的魅力。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7月到2013年4月,南风通讯社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百余家知名校外媒体发表消息、通讯等各类新闻作品共计1128篇,依托校报、广播电台、校园网等校内媒体,撰写新闻报道324篇。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发展动态的风向标。作为传统的纸质宣传媒介,有周期长、时效性弱等劣势,但以图文并茂、深度报道、时事评论和便于反复阅读和保存见长,可刊登需深入思考、反复咀嚼的评论文章;要充分发挥校报作为高校思想舆论阵地、育人重要载体、师生沟通桥梁的功能,使其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起正确的宣传导向作用。

  作为传统媒介之一的广播,其内容精小,报道迅速,覆盖范围广都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无孔不入的宣传声音渗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具有很强的宣传效果,但大多数高校广播的播出时间受到限制,一般安排在一日三餐时,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真正抓住学生兴趣点,凸显校园特色。应充分发挥声音媒介的特性,请一些老师或专家走进直播间,或者接听热线电话,帮助同学们解答他们关心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与师生互动交流,让更多人聆听校园广播,发挥校园广播洗涤人心的作用,这样会大大提升节目的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新闻网,因其时效性、成本低亿德体育、容量大、传播快等优势,已成为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主力军,担任着高校网上新闻宣传的喉舌,是学校加强对外宣传、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媒体形式。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校园新闻网一般分属于不同部门,各自为政,都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采写组织,由于校园的新闻事件有限,造成各个网站上的新闻内容大同小异,缺少新鲜感。且内容以宣传教育性为多,新闻信息量偏少,缺乏深度、广度,加上程序化的写作模式,缺少可读性。

  有线电视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在校园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直观的图像传递校园新闻,使校园新闻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大为增强,深受师生喜爱。目前,很多高校已实现了有线电视进宿舍,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在师生中的传播。但因为有线电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设备紧缺、节目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此外,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如虎添翼。这种新兴媒介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及时性、丰富性。但是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要求新闻宣传注意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引导加以规范,树立媒体新思维,抢占舆论制高点,深化对网络新兴媒体的战略认识,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宣传中,主流媒体要发挥在舆论宣传引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公开、公正、权威的评论和报道,提高新闻媒体驾驭全局、服务大众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和各个媒体的相互交流,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校园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建设。

  [1]刘林.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9(2):163.

  [2]姜艳红.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考新时期新闻媒体的相关问题[J].山西科技报,201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