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德体育2022年基础教育十大热点

  亿德体育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双减”扎实有效推进,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等一系列基础教育领域的重磅文件和政策相继出台亿德体育。校长周刊特别对2022年基础教育发生的大事进行盘点,并邀请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进行深度分析和点评。

  2022年1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意见》对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支持和保障校长行使职权、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特别是明确提出中小学校的党组织要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2月15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提出,要“一校一策”稳妥实施该《意见》。

  刘希娅:《意见》的出台,一是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二是促进了学校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体推进、融合落地,使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作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我带领党委成立覆盖全校教职工的117个党员工作室,强化“双培养”“双带头人”等机制,充分发挥了学校党委在落实素质教育、“双减”、学习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褚宏启:《意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党组织的10项领导职责,同时也明确规定了校长行使的10项职权。要有序有效运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和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本质上是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其中,集体领导是首要的制度安排,不是党组织书记个人说了算,也不是校长个人说了算,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组织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精髓,这样有利于促进校内权力的互相约束,有利于推进学校决策的理性化、科学化。要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定期沟通制度,决策前充分沟通、维护党政团结是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

  2022年2月,教育部召开“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三段一类”教育的不同阶段性发展需求,推动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一要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二要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三要大力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四要大力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

  褚宏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对建设教育强国、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亿德体育、战略性地位。基础教育包括不同形态,在发展战略与策略上,它们各有侧重,但在高质量发展上则有共性要求:第一,在培养目标上,要突出核心素养导向,培养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让他们将来能过上美好生活。第二,在育人方式上,要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方式,通过整体改革不断提升育人成效。第三,在条件保障上,在不断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重点提升教师素质,以“强师”促“强教”。

  刘希娅:要推动基础教育由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由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向加强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并重转型,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立足实践:一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将学校高质量发展落脚到孩子们的个人发展上来;二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围绕学习方式、课程建设、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不断在实践中破解影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三是建议在教育经费支出中,重点向基础教育倾斜,从硬件投入逐步向内涵发展投入,如增加教师培训经费等,增强激励性导向,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次修订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

  褚宏启: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核心素养导向,未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方向、为目标。素养是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素养指的是“会做事”,而不是“会做题”,“会做事”比“会做题”更重要。为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框架,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培养目标的升级运动。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导向,将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的整体改进。

  刘希娅: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理解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与意义,更要从现实视角出发,比较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实际教育教学的差距,探索更多有效的落地经验。结合谢家湾教育集团十余年课改实践,特别是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跨学科、大概念、结构化等方面的前期探索效果来看,确实很好地推进了学习方式变革,为促进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有效落地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因此,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发布,有力及时地回应了社会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起到了系统性的推进作用。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褚宏启:强教必先强师。高质量教师既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先决条件。强师才能强教,强教才能培养出强大的人民,进而才能建成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了15项强师的战略性举措,是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涉及教师数量、结构、素质等方方面面,其中提升素质是重点,而提升素质又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提升教师素质,要点有三:一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推进,提高职前培养质量,提高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补短扶弱,重点提升农村学校、城市薄弱校教师的培训质量;三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础教育领域从教。

  刘希娅:《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将思想政治素质放在了教师能力素质的首位,彰显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谢家湾学校,我们始终致力于引导教师将个人教育生涯融入国家与时代的发展,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十余年全员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专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专业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另外,《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教育,在我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参与各高校认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师范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亟待完善,要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强化产出导向,真正培养出基础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

  “双减”推进第二年,如何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仍是广大教育管理者热切关注的问题。2022年,多地出台课后服务细则,就课后服务的师资、经费、内容等作出规范。2022年,教育部也明确表示,将全面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课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刘希娅: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切口,实施一年多来,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全覆盖,较好地解决了“三点半”“培训热”等问题。结合我们多年实践经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将课后服务与日间课程有机整合:一是课程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对接学生多样化需求;二是课程实施上更加弹性灵活,如探索分层走班等;三是课程保障上更加科学人文,通过弹性上下班制度等激发教师参与主动性,确保课后服务实施质量。

  褚宏启:提供课后服务是教师、校长、家长等各方利益主体关注的棘手话题。在一些区域,由于提供课后服务,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教师校本研修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在某些学校由于经费问题,教师从事课后服务经济回报微薄甚至是无偿劳动,这对教师的能力、动力乃至体力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亟待改进,除丰富服务内容外,要把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作为工作重点。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优质师资,引入校外优质资源,适当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共同做好课后服务。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亿德体育,线上教学成为多地教学的必要形式。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在线教学备受瞩目。

  刘希娅: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谢家湾教育集团的老师们在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学生学习立场,致力于突破时空壁垒,全面关照每一个孩子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比如同班级的老师们接力,保障每一个孩子每一天至少有一次线上发言的机会,孩子们学习效果和家长满意度都很不错。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空中课堂”,要突破将线上教学窄化为以单向灌输为主的直播课堂的局限认识,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学习方式变革的“在线”模式,加强线上课堂的互动性、探究性、实践性,注重孩子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在线教学的质量。

  褚宏启:对于广大中小学而言,线上教学资源匮乏且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有效支撑“双减”和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工作,教育部把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主要学科课程学习资源,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年级和各主要学科全覆盖,呈现方式更加合理,师生使用更加自主。疫情即将过去,但是线上教学不会完全消失,还将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使用,中小学教师要提升信息素养和数字化素养,学会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助益于线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随着劳动教育被正式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尤其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的相继颁布实施,劳动教育实践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

  褚宏启: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显著不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的每一个,都对应某种具体的素养,如品德、能力、体质、审美,而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形态与过去不同,并不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愈加彰显。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有更高的立意与站位,要强化手脑并用,要提升劳动的思维含量、科技含量,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

  刘希娅: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当前各地各学校都在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实践,积累了许多创新经验,但同时也存在教材使用混乱、课程体系零散、方式方法单一、教师专业性不强等问题。2022年版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体系化、情境性、内涵性建设探索,强化学生自我服务性教育,拓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型劳动实践类型。

  2022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在学生发展方面,包括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5项关键指标,旨在突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强调重素质、重能力要求。2022年7月,全国首个针对小学学生评价的改革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文件明确了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建构了“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刘希娅: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并举”的突破口,就当前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在关键环节去突破。一是进一步增强高考和中考改革的引领性,以高利害的评价改革牵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家形成评价育人的共识,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亿德体育、以评促研;二是加强对中考环节的省级统筹,优化中考命题方向、命题人员结构、命题内容质量等;三是部分省市和地区还要优化对学校的评价,不以升入名校作为考核学校的核心指标,对违背“双减”精神的行为加大督查和惩戒力度,真正促进每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优势潜能发展。

  褚宏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浙江省发布小学生综合评价文件,走在全国前列,文件中的许多举措可圈可点。浙江省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等五方面,这五方面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评价是个“指挥棒”,需要用足用好。但是,评价也是“马后炮”,总是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品德表现行为之后,是滞后的,更重要的是“重心前移”,即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行为去改进学生的学习品德等行为表现;评价更是“双刃剑”,任何外在评价都会导致被评价者作假,而且过度评价会带来,有害无益,因此,要适度使用评价手段。

  2022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2022年10月,教育部和中科院启动“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旨在提升中小学骨干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实践能力。

  刘希娅:科学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中小学科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习惯,关键在于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一是在科学教育目标上,要着眼世界与未来,聚焦聚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在科学教育策略上,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大概念、情境性等,运用科学解决真实问题,驱动孩子们像科学家研究科学一样学习科学;三是在科学教育体系上,要突破学科壁垒,注重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融合。

  褚宏启:中小学校科教资源丰富,不仅可以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活动,而且可以通过开展正规的科学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其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要选好科学类阅读材料,要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如科学家、实验室、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资源。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褚宏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鲜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亿德体育,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效果有待增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把思政课建设与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培育等目标结合起来,与解决上述现实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关键是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要充分运用案例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推进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注重用好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刘希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为全国中小学落实思政课建设描绘了实施“路线图”。作为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者,要针对中小学思政课在实践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强实践研究。首先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其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学习方式变革,充分整合社会生活资源,让思政课程更具实践性、时代性,提升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再其次,要着力培养专兼职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思政课程实践育人共同体。此外,在抓好思政课程的同时,也要强化课程思政,树立大思政课意识,充分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