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德体育初入国科大时,张丁夕还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怎样度过这丰富多彩的四年。
“既然不确定,那为什么不都尝试下呢。”于是,张丁夕选择在学好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亿德体育积极参加IGEM、数学建模、机器人等学科竞赛,在不断挑战自我中锻炼了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加入学生会,在不断实践中成长,认识朋友,逐渐领悟到服务同学的快乐;参加学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不断充实自我。取得过成功,也尝过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张丁夕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
借助国科大的科教融合优势,张丁夕进入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重点研究有关眼神原子动作的分析课题;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淀粉粒化石图像识别与分类的科研实践。“虽然到现在只是略知一二,但这些挑战都让我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如今,张丁夕正在麻省理工大学进行访学,进入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Making Deep Implicit Fields Local项目研究,接受不同科研氛围的熏陶,拓宽眼界。“目前,我们尝试基于位置(locally-conditioned)对整个场景进行编码再重建,尝试利用单独的神经网络建立坐标x到潜在编码(latent code)的映射,实现内存更加高效、具有可解释性的3D场景表示网络。”她表示,该研究能使用更少的内存,助力3D重建、神经场景表示等领域。
在奋进道路上,张丁夕还获得了北京市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本科生优秀志愿者等称号,以及一等学业奖学金和商汤奖学金等。这些荣誉也鞭策着她继续前行,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也正是抓住了国科大所提供的宝贵资源和机会,让我成为了今天更好的自己。”
“路漫漫且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为热爱科学,2020年,赵若雯考进了国科大。三年的学习生活里,她慢慢克服了一开始对科研的迷茫和无措,逐渐认清自我,找到了兴趣所在。
秉持科研初心,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脚踏实地。赵若雯的绩点连续保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综合测评排名始终位列前二,并获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等。
在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山世光老师的指导下,赵若雯初尝科研,自此开启了科研小白的蜕变之路。亿德体育
“作为科研新人,我时刻牢记着山老师‘多问、多看、多做’的教诲,检索阅读科研论文,做到主动学习,不断练就本领。正式进入实验室后,我在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的带领下,边写代码边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从稀疏点云进行三维场景重建的新约束。”一路上良师益友的帮助,让赵若雯渐渐走入科研佳境。
“感谢国科大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遇见了不可思议的自己,不断开拓眼界,续写着我蜕变之路的新篇章。”一点点新的进展、一点点新的想法,都为赵若雯的学术道路带来种种乐趣。
每一位同学都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学生干部都是为同学服务的“螺丝钉”。在组织活动时,我们作为学生干部要多考虑同学们的需求,同学们也给学生干部更多理解和支持。感谢大家赋予国科大的每一场活动独一无二的意义,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大学生活中收获美好回忆。
团组织活动中,作为支部团支书、班级副班长,张琬悦努力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各方建立联系,举办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多次团日活动被本科部团委选作优秀范例。亿德体育她也一丝不苟地准备支部学习大会的学习内容:寓学于乐,自创党史关键词小游戏;紧跟时事,营造支部学习氛围,在一次次讲解历史和理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养。用心的活动组织,让张琬悦获得支部优秀组织奖,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党组织活动中,作为预备党员,张琬悦积极参与党支部各项活动,多次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党的二十大学习感悟、科研收获;在慰问探望老科学家一行中,她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传承和弘扬老科学家精神。此外,作为党员学习小组组长,她每个月组织专题学习,与每位党员同志认真学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爱阅读,也爱服务。张琬悦大二起担任玉泉路校区图书馆馆助,从上书顺架到读者服务,积极协助图书馆运营,主动为同学们提供帮助,曾获“优秀馆助”称号;爱探索,不止步,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不断发光发热,成绩排名专业第四名,亿德体育曾获综合评价第一名,每年均获得学业奖学金,现已保研至国科大(培养单位:中科院自动化所),准备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
全面发展、认真负责。张琬悦作为一颗努力发光发热的“螺丝钉”,兢兢业业在自己的职责内外贡献力量,展现了国科大优秀学生干部的良好风貌。
享受国科大时光,让生活多姿多彩,在学业之外体验不一样的事物,积攒不同的经验,丰富阅历,让自己在开心中成长。
在学校招生季、开学季、毕业季、运动会、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中,总活跃着一个手举设备忙碌奔波的学生身影,他便是现任国科大第九届本科学生会主席曹倍源。亿德体育
在本科学生会的工作中,曹倍源和学生会的同学们组织策划了迎新宣传报道、音乐之夜、后勤交流会等多场学生活动,丰富同学们的文体生活,也不断为学校活动组织方面贡献力量;在社团活动中,他和志同道合的瞬语摄影社社团同学们一起,不断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专业技能,记录校园美好。在年终的学校社团答辩中,瞬语摄影社被评为五星级社团;在志愿服务中,他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牵头组织起玉泉路校区学生生活服务群,组织本科学生会生活权益部收集同学需求,积极向老师和各后勤部门反馈,有效解决了疫情管控期间同学们的生活问题。
“如同科研攻关,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也常常不会被人看到,更多的时候,是在自己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坚守付出,但有幸参与其中,让我更深入地感受到校园正一点一滴变得更好,也由衷体会到服务奉献所带来的个人价值感与成就感。”在他看来,传承、奉献、团队协作,是渊博又有趣的人必做的功课。
曹倍源也没有忘记作为国科大学生“强国一代有我在”的理想信念,认真听讲、勤加思考,多学多问,不断充实着知识储备。连续两年综合测评成绩排名专业前列。过去一年,他参与了国科大专任教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贾颖新和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畅指导的科创项目——“波知万物”。在这个项目里,他和小组另外三名成员,分工设计了一款具有测速、测角、测距等功能的S波段简易桌面雷达。
用镜头定格无数魅力光影,用科研实践丰满羽翼,也在服务奉献里见证校园生活的点滴变化。曹倍源表示,“今后我将继续在服务学生学习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身份上的转变,从本科学生会宣传中心干事到部长,他策划本科新生入学指南选题,整理本科生返校宣讲资源,负责组织迎新报到、社团招新、合唱专场、音乐之夜等本科部大型活动的宣传工作,注重总结工作经验,完善责编制报道流程,致力推动本科学生会宣传工作更为专业规范。2022年春季学期,刘迅获评本科学生会优秀干事。
从果壳良品学生社团社员到社长,他主持设计《乐享UCAS》本科新生入学手册,策划组织“玉泉路校区设计联合培训”“果壳涂鸦”和“冬日充电站·手工3+3”等本科生校园活动。2022年,刘迅获评“社团之星”。
“这更是视角的转变,从一个人聚焦于某一件具体的事,到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协作并进。”而这一份共同的目标,对刘迅来说,也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刘迅看来,校园文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上课赶早八、午饭三食堂、路过校道的海报、周末相约的社团活动、礼堂前的歌舞聚会……“校园文化”就是和室友、和同学、和小组作业队友、和礼堂隔座观众共同拥有的,关于国科大的记忆。
“因为创造,所以拥有;因为记录,所以看见。”刘迅也运维着国科大本科学生工作官方微信公众号“掌上果壳”微信公众号。“从推送之间一窥樱花人像、周年校庆大涂鸦、果壳脑洞专栏等等玉泉路校区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到果壳良品社团成员设计的烤漆徽章、竹节礼堂书签,记录着一届届本科生的创意灵感。前人的故事已然落定,现在和未来的篇章终究要靠我们来提笔书写。”
课业学术方面,刘迅作为ACM小组授课团队成员,在寒假竞赛冬令营中讲授C++语言与动态规划算法竞赛知识;担任计算机科学导论课代表服务同学;协助《网络空间安全导论》实验课程助教,在助教线上教学期间,线下开展家用摄像头入侵实验。
班级工作方面,作为班长,他沟通同学老师,针对同学所需开展活动。2022年度班级共开展14余项活动,组织开展“网安学帮带”学习互助品牌活动等。
社会实践方面,他牵头组织“六校联合返校宣讲”,联合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华科等高校为高中学弟学妹提供报考、生活、学业、活动等方面信息;组织同学开展《探究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以禾川科技为例》专题调研,并形成新闻稿、实践报告、实践vlog等材料。
“玉泉路这方校园虽小,但是也有很多的可能性值得探索。课业、竞赛、社团、学工……”刘迅相信,大学的赛道是多元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决不囿于某一类的标签。“愿大家都在尝试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创造和记录我们的共同回忆。”
当年4月,看到学校“星空志愿者”群内转发了国科大教育基金会招收毕业季小额捐赠活动志愿者的消息,她果断报了名,并毛遂自荐成为该活动的学生负责人。
在讨论捐赠资金用途时,夏侯一冉提出,校内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渠道匮乏,可将资金用于急救培训。“虽然最终这一项目的捐赠资金定为用于国科大学生紧急救助,但我想这应该是后来基金会老师决定开展急救培训项目时找到我的原因之一。”
很快,在调研其他高校急救培训项目后,国科大开始举办“心动国科大”急救培训,夏侯一冉邀请四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负责宣传海报、推送、策划等事宜。2021年上半年,他们完成了AHA学员课和导师课;下半年,便在在玉泉路校区开展起急救公开课。
在这之间,夏侯一冉还在“蓝信封邮筒”这个关爱、陪伴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中,与一位小朋友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手写通信。“手写通信是一种现代生活中很匮乏的交流方式,我小学时认识了一位笔友,我们一直手写通信至高中毕业,后来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见了面。素未谋面的几年中,我们通过文字交流,给了彼此很大的鼓励,也分享着不一样的生活。通过文字向正在树立价值观的小朋友传递正能量是我参与这个活动的初衷。”在这个过程里,夏侯一冉发现往来通信是共同治愈、共同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小朋友的信也让我在那段时间收获了很多慰藉。”
2022年,接受系列培训后,夏侯一冉作为财经新闻领域的一名北京冬奥会通用志愿者,在北京冬奥主媒体中心度过了50余天的志愿服务时光,拥有了很多难忘回忆。
“我们逐渐习惯了每天两小时的通勤大巴,习惯了跟国内外媒体打交道,习惯了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夏侯一冉用两万五千多字的日记,将这段回忆一笔一笔地记了下来。“但它其实并未结束,它给我们带来的友谊,以及帮助我拓宽视界的见解,永远存在。”
回校后至今,“心动国科大”急救培训项目逐渐成长起来,不仅在校内办了十几场培训,还去过众多国科大培养单位教授急救技能,而且还完成了新导师的选拔和培训,让公益活动可以持续开展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可坚持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感觉超满足,超酷的耶。”夏侯一冉希望,“我们可以影响到国科大每个人,甚至可以影响到其他学校、影响到整个社会,提升急救意识与技能,逐步改变我国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