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德体育校园新闻稿(精选5篇)

  亿德体育晨光朦胧,铃声悠扬,亮白的灯光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一切事物看来是那样明朗而又温馨。我们依旧如常,手捧课本放声朗读。目光偶然掠过窗外,呀!往日幽静的扶栏边何时多了这般可人的身影,拳头大小的鸟儿们在那儿伫立着,还时不时扭动着小脑袋,似乎在侧耳聆听。对,它们是在聆听我们朗朗的读书声。

  时光飞逝,如今我也踏入了大学的教室,曾经的情景也还历历在目,在这样一些云淡风轻,淡如云水般的日子里,有太多本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忧伤乘虚而入,在岁月的青藤上纠缠深深的伤痕,但也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快乐,在校园的每一角我感受到校园的生活,我与校园的生活,我与校园的接触,这儿有知识的海洋,辛勤的园丁,情感的积淀,勤奋的学生,互相关心的舍友。

  大学的我们在学习与就业之间选择着不同的人生与生活,各自在与自己和校园的快乐里一步步接近梦想。

  在校园灯光的呵护下,听一首温暖的歌,我坐在校园的一角,在落日的余晖翻开一本书,写写心新,收藏进树叶中夹在书里。悲伤与快乐都是简单的事,文字流于指尖记录下时光里的故事。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背背历史,在时间滚滚的潮水中汲取千年的积淀或从南极点走到北极点,沿着经纬度,即使偶尔会迷失

  坐标方位,却总会走到幸福的方向捧一本喜欢的书,畅游哲学的海洋,寻找柏拉图式的安慰有时抱怨一下死记硬背枯燥,看看厚厚的资料。体验着这放肆的青春。

  此时,伴着温和的灯光,转到校园里另一角简单而不张扬的青春,从学校到家的简谐运动。燃烧花季雨季残存的轻狂。飘落如秋日的落叶开枯了轻舞飞扬的豆蔻年华。也许在别人看来是乏味可悲的,他们却自得其乐。看着叶绿素慢慢爬上滤纸氤氲亿德体育,成橙红黄绿的色素带,模糊的色彩模糊了青春绚丽的印记。解出一道试题,问明白一个知识点,就好像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生活就是这样单调,单调到简单,简单到快乐亿德体育,快乐到喜欢。

  校园里的灯光,不仅是朋友,同学,老师,还有你我的校园陪我走过一年四季欣赏着春之雅兰,夏之淡菏,秋之艳菊,动之傲梅,种子在园丁的培育下,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校园里。因为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我与校园的生活,有滋有味的知识的积淀,情感色积淀,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你是那样默默而又亲密地陪伴着我,并静静地为我点起了人生的起航灯。像黑夜路上的盏盏明灯,照亮我的前程。分分秒秒,点点滴滴,我感受在心,现在和那永远的将来。

  当黎明的第一缕晨光洒在肩头时候,当晶莹的露珠如我们聪慧的眼眸闪耀在朝阳中的时候,当我们迈着青春的脚步踏上龙门桥走向知识殿堂的时候,新的一天便向我们迎面走来了!

  也许,此时的你还在为虚度了昨日的时光而痛悔;也许,此刻的你正沉浸在对明天的美好憧憬中,但请记得:昨天的阳光已不会为你我而再次升起,而明天不过是懒惰之人的愚蠢借口,我们能把握的唯有今天!因为唯有能把握今天的人,方能成就明天的辉煌。

  赫胥黎曾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莎士比亚也曾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所以,就在今天,让我们惜时如金、抓住光阴。让我们用琅琅的书声敲响梦想的音符,用奋笔疾书的身影写意青春的画面,用孜孜不倦的精神诠释青春的内涵,用谦逊优美的品德点亮青春的光彩!

  学生记者作为校园新闻传播者和宣传者,身处校园生活的第一线,熟悉校园。他们与师生员工联系密切,了解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呼声,最有机会获取新闻的第一线索。最有可能发掘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新闻资料。他们学习生活在广大同学中间,能及时将各个学院和部门最新动态、各类信息反馈到新闻部,为新闻工作者组稿、选题提供足够的信息。高校的新闻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耳目众多”的长处,采写出更多反映师生员工愿望要求、意见呼声的“三贴近”优质稿件。

  学生记者有别于一般报刊杂志的记者,他们主要面对的是高校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校园群体。学生记者不但是学生的代言人,还是高校政治思想宣传的“播音员”,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而且要严格遵循新闻原则和宣传纪律。因此。对于学生记者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包括新闻的写作能力、个人思想和团队协调性与荣誉感三个方面。

  对于校报学生记者写作能力的培训,应有别于一般的和专职(业)新闻人员。作为学生记者首要任务就是写出高质量新闻稿件。如何让学生记者能及时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新闻呢?这就是新闻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责任了。首先,要多与学生记者接触,及时了解他们的写作困惑,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新闻培训课。尽快让他们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解决他们在新闻采写上的困难,让他们明白如何找到新闻、判断新闻价值、采访新闻和写新闻。其次。要利用校报亿德体育、电视台、广播台这一平台,充分调动学生记者的积极性。让学生记者参与到选题、采访、组稿、编辑、录制、制作等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同时新闻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还应积极、及时、正确地给予他们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如何做新闻,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要鼓励、协助记者团与校内其他团和校外媒体的交流。因为每个团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写作方式,通过交流,学生记者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以弥补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达到更好更快地提升新闻写作能力的目的。最后。针对学生记者流动性大的特点。新闻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滚雪球”式的培养方式,即重点培养一些主干力量,让他们担负一些对新学生记者的培养。在平时的新闻写作和采访中让老生带着新生一起去,这样可以让新生汲取老生采访中的一些经验等,同时,还要让老生负责新生稿件的修改,让新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种“传、帮、带”的“滚雪球”方式,能让学生记者团留住新鲜的血液。

  年夜学年夜学生通信社设有新闻部、编纂部、专题部、摄影部、培训部五个部门,各部本能机能如下:

  新闻部:关注校园热点,关心黉舍成长,弘扬时代精神,传布报道校园最新发生的重年夜事务,跟踪师生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带给巨匠第一时刻的新奇信息。用记者的身心去体味师生们的苦与乐,去书写公共的心声,去汇集糊口中的长于恶、美与丑。我们用手中的笔,高唱时代的主旋律,讴歌不懈的进取者。在这里,我们愿与每一位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同窗联袂同业!

  专题部:用新闻的目光审阅校园糊口,以专题的体例捕捉出色瞬间。搜索校园中的每一个新的标的目的,筹谋糊口中每一个新论题,用眼去看,用耳去听,专心去体味,用脑去思虑。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扬思维之帆,启立异之航,以笔为舌,点评校园热点,品评盈亏是曲。专题部,用思辨和灵敏把热情之“水”沏出特色之“茶”。

  编纂部:在通信社充任狩猎者的脚色,负责新闻稿件的编纂、审核、发稿及其他相关的宣传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使稿件能亮丽示人,我们必需眼若火明,心如针细,年夜马金刀地疏浚堵塞得逻辑,用细密的针线串起零星和遗失踪的字句,编出肌理丰盈的编章,提炼出提纲契领、规戒时弊的主题。我们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稿件的出色出炉做精心的筹备!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

  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新闻失真或有差误,就会减低其新闻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新闻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迅速是新闻的价值,新闻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新闻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

  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它是由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主要介绍时间、地点、到场领导和事件背景等。 校园新闻稿导语常采用的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例:3月27日晚,理学院首届“优秀推销员大比拼”模拟推销大赛决赛在***成功举办,理学院分团委书记王老师,***张老师以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们都来到了比赛现场。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例:9月8日晚,操场上阵阵欢快的笑声打破了黑夜的深沉,理学院、文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的学长学姐们带着准备的精彩节目,为大一同学们献上了一场小晚会。

  新闻的主体是主干亿德体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 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4、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线、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举例:“3月19日下午”,这样写是正确的,不要写年,不能写“3月19号”,不够正式。

  一般性格式:(为了……),3月19日下午,____在____成功举办。,出席的有_________,本次活动由_____主办……

  这次讲座让大一同学们对未来的求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精神上极大地鼓舞大家努力进取,很多同学都表示获益匪浅。

  据悉,随着开幕式的召开,将会陆续开展??,期待大家的关注。 可以,预祝接下来的招新面试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

  ? 活动类的新闻稿在校园中是最常见的一类新闻稿。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体现的。所以,活动类的新闻稿就必须将校园的文化气息体现出来,这对作者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第二段主要写活动的过程,活动现场以及现场观众、青年学生的反应。第三段则评论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

  ? 活动的参与人员往往包括学校的主要领导,嘉宾、新闻媒体朋友,青年学生,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人员同时参加了活动,如果仅仅写一句“校领导xxx、

  我校青年学生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活动”则显得太随便,给人的感觉是人员很杂,反而看不到活动的覆盖面之广。所以一般的写法如“校党委副书记xxx、副校长xxx出席了活动,我校各学院师生代表共1000余人参与了活动。”

  ? 举办活动一般就为了活跃校园的文化,所以,在谈及活动意义的时候,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有层次地概括活动的意义。一般也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其次是对活动主题本身的意义,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诗歌朗诵赛”的意义就有一条是“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深入人心”;最后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等。

  在高校新闻媒体中,新媒体以校园网为代表,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强和图文并茂等特点,发展迅猛。高校校报的“第二课堂”功能正受到严重挤压,影响力正逐步削减。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每年在新生中选拔的采编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总有些学生嫌工作累和报酬低而退出,在岗的往往也不安心。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校报出版周期较长、版面有限。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统计,全国1000多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双旬报和月报等超过80%。②由于校报出版周期长,学生撰写的稿件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出版。校报多以对开四版和四开四版为主,版面容量十分有限,好不容易盼到出版日期,刊登出来的往往也是不起眼的“豆腐块”,严重影响了学生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校报普遍存在机关报痕迹。一直以来,作为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校报尤其是“要闻版”充斥着会议新闻、领导讲话。学生采写的反映师生工作生活的作品经常陷入“无处立足”的尴尬境地。

  三是校报内容与校园新闻网同质化严重。由于校园网没有出版周期和容量限制,新闻报道往往首先在网上,导致校报的新闻内容与校园网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有些校报甚至完全照搬校园新闻网的稿件,彻底沦为其“纸版”,严重制约着学生采编人员的创造性。

  针对这些现状,《西南政法大学报》(2011年1月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半月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0—0818G。以下简称《西政报》)在之前探索发展的基础上,牢固确立了“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办报宗旨,对报纸进行了重新规划,在亲和力和深度报道上下工夫,着力依靠学生采编队伍打造品牌栏目,在学生采编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为寻求发展,自2005年以来,《西政报》多次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先后推出《发现》、《思问录》等专栏,将新闻做“深”、做“透”、做“细”,充分发挥学生采编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品牌。《发现》专栏还在2006年举办的重庆新闻奖(名专栏)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笔者调查统计了2012年出版的《西政报》(共17期)版面、专栏设置及发稿情况。2012年出版的《西政报》,充分调动了学生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巩固了“第二课堂”优势地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依靠学生办报,调动学生采编人员的办报积极性。学生采编人员提供的稿件超过90%的栏目有4个,其中有两个还达到了100%,《成长在线》栏目虽然学生采编人员发稿数不到30%,但每期均由学生编辑组稿。可见,学生采编人员是《西政报》的生力军和主人翁。

  第二,增设深度报道栏目,挖掘学生采编人员的潜能。为充分挖掘学生采编人员的潜能,《西政报》通过设置多个深度报道栏目,把学生采编人员的嘴、脚、笔全方位调动起来,使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完成采写任务。可以说,《西政报》设置的每个专栏,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使他们脱离了单一的会议新闻报道的狭小空间,让他们获得了一个能够充分锻炼新闻策划、采访写作、编辑修改等方面能力的宽广平台。

  第三,探索报网互动路径,发挥学生采编人员的特长。《西政报》在西政网上开设了《主页人物》专栏,配合其《教育人生》专栏。《主页人物》全年发稿29篇,学生采编人员发稿27篇,占总数的93.1%亿德体育。同时,为发挥学生特长,《西政报》还开设了评论性专栏《两江潮》,让在这方面有专长的学子围绕学校重大事件且评且议。《西政报》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提升能力的平台。

  第四,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采编人员提升能力。《西政报》在各级新闻奖评选中,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荐学生采编人员的作品,使他们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学生采编人员获得的各种奖项还能给后继者树立榜样,带来激励效应。

  这些举措,使学生采编队伍成为《西政报》品牌栏目打造的主力,使该报的“第二课堂”优势逐渐凸显,稳固了其他校园新闻媒体无法取代的主导地位。

  为确保校报各个专栏同时运转、提升亲和力,《西政报》必须依靠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采编人员。目前,《西政报》学生采编人员达30余位,他们全程参与新闻的采写、编辑。经过多年的努力,《西政报》在学生采编队伍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学生触角延伸至社会媒体,提升了采编能力。为鼓励学生采写更优秀的作品,《西政报》大力向社会媒体推荐他们的作品,比如将第752期刊载的稿件《让我们创业吧!——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创业热潮侧记》推荐至《中国教育报》,以《西南政法:学校创机会个人谋发展》为题全文刊登,并荣获重庆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

  同时,学生编辑的编校能力也稳步提升,在每年的重庆市报纸编校质量考核中,《西政报》的差错率均在万分之二以下,尤其是在2008年度的重庆市报纸编校质量考核中,全市31家周报类报纸仅有10家考核达标,其中高校校报只有4家,《西政报》名列其中。

  第二,学生获奖颇丰,摘得多个市级新闻奖奖项。在重庆新闻奖评选中,《西政报》获奖作品多是由学生采编人员采写的,摘得多个市级奖项。比如在通讯稿方面,2009年,学生采写的《学分制改革:“套餐时代”向“自主点菜”的演进》一文荣获二等奖,是重庆市高校校报首个获得二等奖的作品;2011年,学生采写的《在求学的画布上涂抹梦想——“凉菜大叔”黄大平西政求学记》一文荣获一等奖,成为重庆市高校校报首个获得通讯类一等奖的作品。在专栏方面,继2006年《发现》被评为名专栏后,2011年,由学生为主要创作团队打造的《聚焦》再次获奖。在版面编排上,2010年,重庆市四所学校共获得5个重庆新闻奖好版面奖,《西政报》荣获2个,其中1个就是由学生编辑参与编排的。

  第三,采编人才培养与校报质量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以学生为《西政报》的采编主力,大大提升了校报的亲和力。在传播学上,所谓亲和力,指的是报纸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③简言之,报纸的亲和力,就是报纸贴近读者、贴近实际的能力。学生采编人员的笔触深入到普通师生中,实现了“三贴近”原则,无疑使《西政报》的亲和力大大提升,并进一步强化了其“第二课堂”的功能,两者形成了良性循环。

  高校校报要在新媒体时代巩固“第二课堂”优势,就要依靠学生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进而不断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本文为重庆市教改项目《学分制下选课制度的改革困境与创新路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103271】

  ①周自勇:《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校报编辑出版发行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出版》,2011年第6期

  ②何明松:《高校校报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