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德体育今天,焦作市201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这是我市重视知识、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体现,是我校的一件大事,是同学们的一件幸事、一件好事。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感谢市科技协会对我们的信任,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光临我校指导工作!
多年来,为了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我校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教育活动,诸如校园植物挂牌活动、教具学具制作活动、纸桥承重比赛活动、水火箭制作与放飞活动、斯特林热机的制作与观摩活动、信息技术奥赛、三模一电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科技实践活动尤为引人注目,我校张怀华老师主持的科技创新活动《焦作市缝山公园中的鸟鸣现象探秘》曾经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些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热情。
今天,科普大篷车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迎来了一个能尽情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创造的好机会。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在科技舞台上尽情演绎;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大胆想象,积极实践,勇敢创造。
论文摘要: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记者团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服务于高校校报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构建和谐校园将起到积极作用。
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校报创建校园文化的方向。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校报作为党在局校的舆论工具,其在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高校的改苹、发展、稳定和培养综合性人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弘扬主旋律,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校报的职责所在,但客观上高校校报作用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高校之间校报受到重视的程度和人员配备有很大差异大多数高校校报下作人员编制。
过紧,为数不多的编辑人员难以顾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造成师生对校报作用的发挥产生微辞发挥校报作用、提高校报质量,增强校报竞争力应引起高校党委的关注,在校报软硬件条件尚需加强的情况下,发挥大学生记者的作用尤显重要。大学生记者团人员流动性大、水平良荞不齐、工作时间不确定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的大学生记者团队伍,以缓解校报下作的压力需认真研究。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大学生记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校报编辑常抓不懈的工作是大学生记者团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从平时工作入手结合学校阶段性的工作要点、任务及时间大学生记者传达党委、行政的决策思想做到上情下达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人局方针上来确保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新闻报道。
对于大学生记者这一特殊身份而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记者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培养敏锐捕捉和鉴别新闻的能力从什么样的角度报道新闻报道到什么层次既是新闻的艺术性也是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观、职业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应将新闻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贯穿于校报记者招聘、使用、考核的整个工作过程校报编辑要经常和学生记者探讨思想问题并通过开展新闻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讲座正面引导学生记者同时要注重发挥老学生记者团的传帮带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学生自发性组织以传播和丰富校园文化为己任,大学生记者团作为一个学生社团更有其特殊性首要任务是产出新闻作品、反映新闻事件,为读者提供丰富信息、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为使大学生记者团更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就须有一套灵活有效、与之相配的管理模式。
1、增设校报学生专版,扩大大学生记者在校报制作的参与决策权,增强主人翁意识
高校校报多为月刊和半月刊一般为中文版木在校报的采编印过程中,大学生记者都是以协助的形式出现,很难参与到校报采编的核心环节更谈不上决策权故而大学生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设想也难以在每期校报充分展示。在编辑老师心中人学生记者还是“边缘人”要使大学生记者参与决策校报制作增强主人翁意识就须有一定的阵地和载体,有展现的舞台和空间,增设校报学生专版正是这样的一个重要途径校报学生专版是以校报本身为母体的子刊物主要侧重于校报因空间原因难以详细展开的内容和一些校园小消息及服务性信息她的形式可以是校报英文版、校报学生工作版或者根据校特定时期和特定工作任务的增刊等。
校报学生专版的采编印完全以学生记者为主,她的出版原则不设时间限制根据需要而定。专版的前期策划、稿件采写、稿件编审、画版、印刷、校稿都由学生记者全程参与和决策制作程序等。校报编辑部只参与出版前的核定工作这样的专版就是大学生记者们自己的作品有绝对的自主权也是更好参与校报母体制作的最好练兵处专版方式的应用在锻炼学生记者的同时也繁荣了校园新闻舆论阵地的建设壮大了舆论力量。
在广泛征求与校报工作相关的老师意见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修汀《大学生记者团章程》明确大学生记者团的宗旨、机构、人员分工、团队义务和权利、例会制度等同时在《章程》修汀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生记者团考核办法》、《大学生记者团评优标准》、《大学生记者团下作条例》量:化考核标准把投稿量与发稿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规定每学期大学生记者应完成规定的稿件数对未完成投稿任务者作不及格处理,并劝退明确奖惩办法鼓励在省级以上的新闻媒体发稿每年组织一次优秀学生记者、优秀新闻作品的评选,等同校级获奖月逐步提高奖评的质量和档次,获奖情况通报到学生记者所在院系和班级在校优秀学生奖学金评比。
学生记者来源于学生通常欠缺新闻基础知识,有的连新闻的“五个W”都不甚清晰为了使他们尽快成为适应校报新闻报道的小记者校报编辑部应对其加强业务培训。
在招收新大学生记者时,请老学生记者现身说法,介绍经验方法让优秀的老记者和新记者结成对子在刚入记者团的一学期内新记者所有的采访任务都跟随老记者进行,老记者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使新记者在新闻采写的实战中加快成热的步伐。
2、定期举行新闻知识讲座,从理论上提升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高质量, 高水平的新闻理论知识讲座是提升大学生记者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应邀请新闻界理论专家、名记者、名主持给大学生记者团开设“新闻基础理论”,“新闻理论实践”,“新闻实务与写作”,“新闻写作技巧”,“新闻采访要点”等主题讲座。校报编辑人员要经常结合大学生记者的投稿从不同角度帮助大学生记者领会新闻的要义、掌握新闻稿件的写法提高其业务水平。
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城市的新闻资源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记者的实践能力坚持为学生记者提供到报社实习的机会让他们走出校门在高水平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取得良好的成效,暑期社会实践给学生记者提供练笔机会走出校门在社会知名报刊中实习锻炼将会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记者的实际作战能力和新闻素养。
校报为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园地,一方面增强了校报的底蕴,对校报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推动,另一方面,也为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之,建立一支快速、精干、高效的大学生记者团队伍是高校校报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壮大发展的关键,而优秀学生记者团的成长又是大学培育“四有新人”,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在工作过程中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才能使校报发展和学生记者培养相得益彰共创佳绩。
记者部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总结记者部半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特结合半年来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校庆的宣传报道工作。在校庆期间,校广播站记者部在校庆宣传组的领导下,举全部之力,胜利地完成了校庆期间的宣传报道任务,全部稿件都及时播放,全部稿件都发表在了西华师大,较好地发挥了校党委宣传统战部领导下的校园媒体的作用,为校庆的胜利举行做出了贡献。
二、在校庆前期的宣传报道工作,我部也按部就班的做的有声有色。为了迎接校庆的到来,广播站特为记者部开辟了《校庆之声》特别专栏节目,于每周二中午播出。平均每期节目容量达到了五千字,并且在校庆期间加大了节目容量,播放稿件近一万五千字,较好的为校庆做好了宣传。此特别专栏节目共播发了十一期,电子文稿已经全部交校庆办存档。本节目的播音工作由专题部承担。
三、为了宣传优秀校友的业绩,使全校学生在积极上进的氛围中成长,广播站特在晚间开办《优秀校友风采录》节目。节目内容主要播发由校庆办组编的《优秀校友风采录》,每天两至三篇稿件,把广大校友的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带到了师生身边。
四、记者部大一大二记者共计十八人,人人参与,积极配合,较好地完成了宣传统战部及其它职能部门下达的宣传任务,做好了诸如迎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检查的宣传任务、党校之声优秀学习稿件宣传、各院系校庆活动采风系列报道、校庆感言全校老中青教师代表专访工作、校庆期间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系列调查工作等各项宣传报道工作。
五、广播站记者部团结务实,做到了每晚必有校内新闻及国内国际的重大消息,并且做到了校园重大新闻无遗漏,系列新闻活动不重复,重特色。特别是在校园新闻方面,配合教务处、后勤及产业集团、招就处、保卫处、宣传部、基建处的工作,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事件为切入点组织专题报道,如:“学校周边环境、治安、教学工作、新区二期工程进展、党校宣传工作等。
六、记者部校园新闻部分重点以学工部、校团委组织的活动为中心,积极关注各院系特色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讲座、校庆期间文体活动、竞教比赛、青春风采大赛、及各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在学生工作中,注意所宣传报道结优秀社团相结合,重点做好了广播站、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国旗班、校学生会、校团委秘书处、校园119、校园110、青志协等社团的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地及报道了非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七、广播站记者部一如即往地做好了《新鲜校园新鲜人》栏目,宣传了校园内优秀的人物,做过国旗班班长高永振、外国语学院日语外教、吉林阿铁等人物的专访和直播。宏扬了西华师大精神,树立了主人翁意识,努力建设好了大学生健康的精神家园。
八、广播站记者部的指导、培训、培养大一记者的工作进展顺利,大一记者的采编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其政治觉悟、采访能力、新闻意识、稿件质量等方面都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九、广播站记者部加强了考勤,严格例会制度和请假制度,使每一名记者人在其位,各司其职,加强了部室的组织纪律性。同时,记者部实行了奖惩制度,做好了播发稿件的收集整理、登记与统计工作,并有部会新闻稿件刊发在《西华师大报》上,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记者的责任感,保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了校园的团结和稳定。另,记者部在本学期试行了部长助理制度,使大一记者都有机会参与部室管理,熟悉了记者部的常规工作,增强了记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随着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勃兴,高校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受到了严峻挑战。由于网络媒体在校园新闻的报道中更好地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全面性和互动性,加之校报作为纸质媒体受到发行时间滞后、版面局限等客观因素制约,在抢占新闻信息传播这块阵地上处于劣势,于是,模糊地新闻性和时效性,使校报副刊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以《四川师大报・副刊版》为例,不仅以高质量的文艺稿件赢得良好口碑,占领了师生市场,实现了报纸与投稿者的积极互动,还紧密团结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热爱学校的师大人,并以此为据点扩大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高校校报副刊的重要地位与副刊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校报的读者群、作者队伍等紧密相连。从作用上看,副刊依托校报,以文学特有的触角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一定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并参与和指导校园文艺活动,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为培养校园文学人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数量上看,全国近八百家高校校报几乎都辟有副刊版,而且许多副刊还有能够体现自己特色的刊名和出刊期数;从发行周期看,校报发行周期一般较长,大多数为半月报,有的为月报,因此,报纸的新闻性有所降低,副刊的作用相应提高;从读者群看,校报的读者基本上都是校园的师生员工,其中学生读者占七层左右,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情感饱满,形象思维丰富,文艺副刊则为他们配搭了精良丰盛的文化套餐、开辟了情感抒写的渠道。以《四川师大报》为例,据发报人信息反馈,绝大多数学生拿到校报,首先阅读的是文艺副刊版,他们是副刊的忠实读者,也是副刊的主要撰写者,副刊就像一个绚丽的舞台,从剧目的创作编排到表演品评,全由学生自由挥洒。
随着高教事业改革的深化,校报副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风采。通览全国校报副刊,大部分办出了特色,但仍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对副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副刊只是报纸其它版面的附属品,办报过程中,把精力放在其它版面上,新闻稿拥挤时,就“进军”副刊版,新闻稿宽松时,副刊才得以露面。(二)因经费紧张,办报条件较差,报纸周期延长或版面缩小。如半月报改为月报,月报改为双月报,四版改为两版,导致副刊阵地缩小或出版期数中断。(三)副刊往往没有固定的刊名、期数、栏目。(四)编辑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编排经验,编辑意图不明确,报刊形式不生动,让人咀之无味。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偏废,若过于注重形式美,将过多精力放在排版布局上,忽略了稿件质量,就会给人金玉其外的感觉;反之,若只注意文章内容而忽略编排技艺,可能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呆板的版式会让读者产生阅读困难。(五)缺乏与作者的联系和情感沟通。对文学功底扎实、创作热情高涨的作者培养意识不强,致使高质量的稿件匮乏,遇重大事件急需应景之作时手忙脚乱。
以《四川师大报・副刊版》为例,改版后的副刊版继续秉持校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校园、服务师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更加注重文化渗透的功能,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特别节日针对性邀约评论性稿件,主要体现副刊的感召力、鼓舞性和舆论导向作用;同时增设“三言两语”栏目,紧贴现实,选录或犀利、或冷静、或感性的观点,引发学生读者思考,碰撞思想的火花;除此之外,在学校教师、离退休人员、校友中有一批见解深刻、功底扎实的作者,他们的文章为副刊提升了层次、增添了分量;当然,还有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的文学青年,他们的文章更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声,拉近了报纸与学生读者的心理距离。但是,由于党政机关报的特殊性质和校报的存史功能,《四川师大报・副刊版》还是避免不了偶尔被挤压版面的尴尬。当然,改版后的副刊特色还不鲜明,遂没有拟定刊名,固定栏目仅设一二,此现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会通过办报实践逐步完善。
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校报副刊,突出副刊的个性和特色,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所谓校报副刊的全局意思,就是报纸副刊要结合校园广大师生的思想状况,结合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结合政治形势,配合新闻版侧重于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倡导道德和优良风范,组织和编辑副刊所需要的各种文章,达到潜移默化地宣传目的。因此,无论是副刊编辑还是作者,都应像新闻编辑、记者那样,注视校园形势,关心社会动态、研究读者心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副刊内容的主要构成,要符合整张报纸的宣传计划,不能另搞一套。
校报副刊侧重于丰富、指导师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侧重于向读者提供新鲜、有用、有趣的知识。相对于其他版面,副刊应该显得生动、活泼且丰富多彩。要致力于用文艺形式反映校园中的优秀人物和重大事件以及校园生活内容;要着力为师生传达健康、有益的信息,灌输积极向上的信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稿件选取中,注意各种文学体裁兼备,副刊可以开一台大戏,使报纸大放异彩。小的如短信、谜语、楹联;大的如杂文、散文、小说、诗歌;杂的如影视剧评论,音乐、美术、评论等,都可结合现实进一步开掘。
副刊的档案工作往往被忽视,原因是没有搞清楚档案工作的好坏与投稿量之间的关系。试想,投稿者费心创作,稿件发出犹如石沉大海,用与不用不能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势必会影响其积极性,一旦积极性削弱,副刊收稿困难,质量自然下滑。此外,优秀的作者信息也只能通过档案工作得到保留,以便约稿之需。档案工作实际是作者与编者间的桥梁,细致的档案工作是办好副刊的基础。
[1]张勤.试论高校校报的功能与特色[J].新闻知识,2005年11期.
高校宣传以高校宣传人员为主体,辐射到社会公众,是高校师生思想动态的窗口,宣传内容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到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外塑形象。
高校新闻宣传主要来源于大学生通讯员和教师通讯员两支队伍,大学生通讯员包括新闻部门下设的记者团和高校团委指导下的社团宣传部门,负责采写社团风采、学生志愿服务、友爱互助活动以及社会实践、菁菁校园的动态信息;教师通讯员队伍主要由宣传部门专职人员以及各学系、机关部门、直属单位的兼职教师通讯员,负责采写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学生工作以及各学系、机关部门的动态消息。
两支队伍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把握时代脉搏,因其具有立足实际、服务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特点,因此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本文探讨建构一个以高校党委为统筹,以新闻宣传制度为中轴,以两支新闻宣传队伍为主体,以完备的新闻宣传工作机制为保障的完整体系,横向铺开和纵向展开相结合,营造浓厚的校园宣传氛围的大环境和新闻宣传队伍内部团结奋进的小环境相结合,提升宣传质量,推进高校宣传队伍的建设工作。
新闻宣传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依托两支通讯员队伍,举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娱活动,创建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推动宣传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战斗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明确教师通讯员的职责和使命。高校党委负责统筹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而教师通讯员应发扬爱岗敬业,增强使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底蕴,树立宣传纪律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弘扬严谨细致、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宣传工作中,服务学院大局,贴近教学,贴近学生的要求,努力提升通过新闻宣传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能力,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理顺新闻宣传工作机制。通讯员深入一线采稿后,各学系、机关部门、直属单位通讯员递交给相关系、单位负责人审核,学生通讯稿则提交所属系或社团指导老师审阅,之后再由高校宣传部门审批公布于官方网站,层层审批把关质量,宣传部门归口负责督促新闻稿件的进度,保证新闻的质量和时效性。
3.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各项规章制度。对新闻稿图片拍摄及使用、编辑原则、新闻要求和时限等作明确严格的要求,促进校园新闻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1.开展专项新闻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走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引进媒体专家进校辅导,开展专题讲座报告,强化新闻通讯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这也是保证新闻宣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有效举措之一。
2.加大对新闻稿本身质量的把控力度,做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相统一。一方面,通讯员队伍应牢牢把握新闻“新”的特点,因此需高度保持政治敏感度和新闻敏锐性,增强细致而深入观察、分析和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选取新闻报道的角度立足点放在“新、准、真”上,挖掘有新颖度、有代表性的新闻题材广泛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带头作用,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重新投入到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同时,我们的校园广播站,也要继续开展工作,为全校师生奉献精彩有意义的广播节目,为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提供一片愉快放松的心天地。我们与上届在广播站工作的师生交流,分析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听取他人意见,共同商讨出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下面是具体安排。
周一: 一周新闻回顾: 主要播报上一周的国际,国内重要新闻和国际热点问题。新闻均取材于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除了重要正面的政治新闻,我们还会有选择性插播一些发生在各国的气温轶事,让同学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放松心情。 预计时长10分钟。 音乐麦田: 周一的音乐板块主要播放一些同学点播的歌曲,同学们可通过,}为您/搜集整理,广播站在新浪的博客任意点播自己喜欢的歌曲,送给老师或同学们,留下真切的关心与温暖的祝福,我们会用广播的}为您/搜集整理,音乐来缓解同学们一周的紧张情绪,给大家送去动力,让大家更好的投入到下午的学习中去。 预计时常20分钟 (二)播放时间 预计时长20分钟 二、成员 (一)成员设置及职责共35人 1、站长一名:总管所有事务,定期组织同学开会并记录,及时总结广播站的经验教训。搜集各方面的意见,对广播站的发展大计起总策划作用。 2、副站长一名:协助站长做好广播站日常工作。 编辑三名:负责收集,审阅和编辑播出的稿件,并做好记录。 播音员五名:主要负责播音工作,也可以收集准备播出稿件。 后期制作兼录音员:负责播音时的机器操作,后期制作。 小记者:各年级23个班,一年级共五人。(除初高三同学) 观察记录校园生活,奇闻趣事,报道各大学校活动,好人好事。 (附:若广播员无法播音,可有站长、副站长代替播音。) (二)播音员条件 1、学习及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2、关心学校和集体,关注社会。 3、形象气质好,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能力强。 (三)(副)站长条件 2、学习及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3、关心学校和集体,关注社会。 4、组织能力强,具有一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成员选拔 1、凡本校学生均可参加选拔(初三,高三年级学生一般不予考虑)。 2、采用个人申请的方式公开选拔,所有成员都需经过考核。 3、校园广播站成员在毕业离校、转学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担任职务之际,将由站长、副站长组织选拔。 三、稿件 (一)稿件来源 1、由各班同学投稿 2、由播音员,编辑和各班小记者搜集 (二)投稿要求 1、投稿用信纸,字迹工整干净,不能有涂抹。 2、在信纸第一行上写上班级姓名及投稿栏目。 3、将稿件交给编辑和站长。 (附:若对广播站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登录校园广播站在新浪的博客留言,或把意见写好交给站长。这样,我们的广播站就能更好为同学们服务。) (三)点歌注意事项; 1、歌曲内容健康向上 2、说明点歌的缘由,点歌人班级和姓名,送歌人的名字 3、最好能自己准备好歌曲。 四、纪律 各成员在工作中必须服从领导,随时向指导老师及站长汇报情况。 各成员必须保证学业正常进行。 开会时,各成员不得无故缺席。 五、播音注意事项 1、播音时,必须按照规定操作仪器,不得损坏。 2、播音员固定时间,栏目播音,若无法播音,需向站长提前申请,找另一播音员代替。 3、播音稿件须在播音前一两天前交由站长或副站长审阅。 4、每天播音完毕,播音员要做好记录。 五、奖惩 1、期末评选出优秀站长、播音员,并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 2、对于无故不开会、无故不播音、不服从领导的成员,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除名等处分,由站长与其他成员协商后重新任命。 3、播音员若工作不令人满意,经过广播站开会商讨后,可给予替换。
为了及时有效的为我系师生进行活动摄影、撰写新闻稿以及编辑系刊《法意》,信息部将始终本着团结、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为同学服务。信息部的工作重点是努力使一切有我系参与或举办的活动都能以图(照片)文(新闻稿)的形式公之于众,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和干事的积极性和集体性,发扬团队精神,结合系学生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保证所有部员都精通新闻稿的撰写技巧,力求优秀率100%,以此来扩大我系信息部在院信息部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除了做好本部的新闻稿撰写工作,我们部也将积极参与宣传部的宣传板绘制工作,为宣传部提供人员支持,在诸如笔墨青春书画摄影大赛一类的图文活动中本部也会积极提出一些设想和宣传部共同合作在本学期将工作做的更出色。
二、做好我们的本分《法意》编辑工作《法意》作为我系的特有产品,代表着我系的门户,展示着我系的风貌。有了前两期《法意》的编辑经验,本学期将再上一层楼,在规划方面,让每个部员都参与策划,进行脑力风暴,广开言路,鼓励创意;在编辑方式方面,用商业杂志的标准来要求系刊,相比之前的单一文字排版,本期则更加注重图文混排,力求图文并茂,提高系刊的阅读价值。
信息部是和图文打交道的部门,故发现和培养此类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提到信息则离不开网络,提到编辑则离不开计算机,所以本学期要尽快对部员及相关爱好者进行特长总结,特别是在系刊的编辑所需要的方面的人才,培养他们的Office办公软件以及PhotoShop的操作能力。对于爱好摄影的部员则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单反相机操作技巧以及拍摄技巧。
信息部的管理不能是闭塞的,需要更多地与学生会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信息部将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各个部门举办的活动及图片资料,信息部都要在第一时间得到,这需要各部门配合将资料给本部。同时对于一些系内新闻等我们也将努力去得到一些时事资料,例如先进个人表彰的名单等。
1、每次活动不缺席,安排1~2名部员负责拍照,所有部员负责新闻稿撰写,白天举行的活动当天上交新闻稿,晚上举行的活动次日上午上交新闻稿,有特殊的时间要求的活动除外。
2、系刊编辑期间,安排1名部员负责素材收集,2名部员负责输入电脑,部长负责排版,所有部员学习排版,最后由1名部员负责审稿及后期处理。
一.宣传中心.及时报道经管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体育赛事、文娱活动等,使外界对经管学院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扩大经管的影响,信息部工作计划。
二.负责学工组及各部门工作文件的输入,排版,打印,输出,复印及管理。
1.招聘信息部委员2-3名,成立组织机构,分工协作。
2.在学院主页上设立一个新的栏目(多彩生活),把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大运会等大型活动的信息整理上传。
3.开展1-2次有关计算机知识普及方面的活动(如:打字比赛,网页设计,程序编辑等)发掘人才,充实我部。
4.鼓励大家上传照片至网上,展示经管学院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
由于信息部是大家的一个新朋友,因而和各个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磨合阶段,然而我们信息部的全体成员坚信:“只要努力,一切都能做得最好!”因为我们充满活力
⒈做好本县教育信息以及基层学校教育教学经验的提炼、传播、宣传工作,工作计划《信息部工作计划》。
⒉做好外埠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的归类、传输服务工作。
⒊做好进修学校对外资料、信息的编撰与发送工作。
⒌做好校内各业务部门网络应用的开发、指导与培训工作;做好内部网络办公平台的后台服务与管理及功能开发等工作。
⒍做好对进修学校、各业务部门组织的区域大型会议、研训活动的摄录编工作,并做好相关电子资料的档案管理。
⒎做好进修学校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
⒏为进修学校多功能厅、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做好服务工作。
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中,高校校报可以借鉴社会媒体的成功经验,主动将新闻策划引入到校报的采编工作中,办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使之更为高校师生所喜闻乐见。
高校校报新闻策划的内涵。高校校报新闻策划是指根据高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遵照新闻规律,对校园里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及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具体系统的采访方案和报道计划,校报编辑部全体人员通力合作,协同作战,以求最佳宣传效果的创造性的活动。高校校报新闻策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创新性、群体性、计划性、前瞻性等特征。策划需有独到的创意,一个好的创意是策划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高校工作特点和高校师生在获取新闻信息方面的特殊需求,善于运用反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所占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创新管理,力求突破传统的、模式化的习惯和做法,在别人看不到新闻的地方发掘出新闻,在一般性的新闻现象中发现深层次问题,做出有影响力的新闻来。
高校校报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新闻之道,在于求真。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公信力之所在。高校校报新闻策划不能违背新闻这一首要原则,要基于新闻事实进行策划,不能缩小或夸大事实,更不能随意捏造事实,制造假新闻。二是思想性原则。校报人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在新闻策划活动中要牢记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始终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校报宣传,积极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改革发展服务。三是可行性原则。策划设计要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准确指导新闻采编活动。策划设计还应与校报自身的办报实力相适应,要充分考虑校报编辑部的物质配备条件、经费承受能力和校报人员的业务水平,否则,一个看起来很精彩的策划,却难以付诸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结果只会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场。四是适宜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是指新闻策划的最佳时机。高校校报根植于大学校园,校园生活特定的规律性,为校报采编人员主动研究寻找新闻策划的最佳契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校报可以根据校园生活的规律性,认真策划,多做精品。如近两年,为帮助新生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信阳农专报》及时推出《成功校友访谈》、《优秀毕业生事迹介绍》、《大学生活面面观》、《致新同学的一封信》等栏目,刊登人物专访、新闻调查等系列文章,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做好选题策划。首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行策划。高校的中心工作一般就是围绕本校专业培养目标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学校工作有着其特定的周期性和重复性。要把这一周而复始、重复性的工作报道得有声有色,让人常看常新,想看爱看,就需要我们校报人员开动脑筋,精心策划,力求找到报道的新视角、新形式。针对校园其他媒体,力求以新取胜,以深取胜,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优”。同时,每当国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出台时,要及时做好政策解读。要根据学校工作实际,从受众角度考虑,从宏观和微观上全面深入地解读政策,把广大师生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做深做透。
其次,围绕学校发展重大事件进行策划。校报是高校党委的喉舌,是高校党委、行政机关报。围绕学校发展重大事件亿德体育,校报要发挥好“思想引领者”、“舆论引导者”的作用,要着眼全局,正确引导,积极为学校事业发展鼓与呼。2003年8月,信阳农专为转换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正式启动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信阳农专报》于改革正式启动前一期,刊发了《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呼之欲出》的消息,为广大受众及时准确地传递出改革的讯息。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校报接着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并配发两篇评论员文章《高奏发展主题歌――热烈祝贺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担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
最后,围绕校园新风尚进行策划。高校校报是校园舆论的风向标。校报新闻策划要紧紧抓住师生关注的校园“热点”、“焦点”问题,大力弘扬校园新风尚,做到办报育人、舆论育人。2006年2月2 3日,信阳农专两名学生李广超、宁利强在冰冷的河中勇救落水少女的事迹传开后,校报编辑部立即组织策划,制订采访方案,分解采访任务,在当期校报中,立即推出事件报道、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评论员文章等组合式报道。同时组织校报记者抢先撰写新闻稿件《信阳农专两学生冰河勇救落水女》向《信阳日报》投递,该稿刊出后,又很快被信阳市政府网站、新华网、人民网等2 0余家网站转登。两位同学的事迹很快在校园内外传为佳话。受两位同学英雄事迹的感染,信阳农专大学生自觉开展起学习活动,纷纷利用班级团日活动组织学习讨论,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献爱心,到英雄救人的河大桥擦洗大桥栏杆等,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做好版面策划。好的策划报道还需要通过好的表现形式、版面语言来体现。一次新闻策划活动从方案出台,到任务分配、采访调查,直至记者完稿,还只能算完成一半的任务,剩下的一半是要通过良好的版面语言和编辑手段来完成的。校报编辑在精心编排稿件的同时,要调动一切编辑手段,如大篇幅、大照片、大标题、黑体字、厚题薄文、围框加花边等,以新颖的、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把整个策划活动的思想和意图,落落大方地体现在版面上,进一步使新闻出彩出色。
高校校园新闻媒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阵地。扬州大学校园媒体的发展概况如下:
目前,扬州大学校园媒体也呈现着新老媒体共存的状况,主要包括校报《扬州大学报》、校刊《扬大青年》、扬州大学广播台、扬州大学电视台、扬州大学手机报和校园新闻网、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传播交流工具。
《扬州大学报》在扬大已有的新旧媒体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媒介形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高校正处于高校改革的潮流之中,扬州大学也高举改革大旗,于1992年将原来的六所专科院校合并为现在的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出于信息畅通的需要,发挥校报育人、构建校园文化功能,由扬州大学委员主办,扬州大学报编辑部出版的《扬州大学报》于1995年4月1日正式创刊,其覆盖范围为全扬大。《扬州大学报》逢5出刊,即出版周期为10天。其采、编、写、发行等工作完全由师生采写、编辑。成立之初,四个板块分别为要闻、综合新闻、校园新闻与文艺副刊。在不断改革中,四个板块至今保留着,只是将原先的文艺副刊七彩虹改名为现在的大学城。
2002年,扬州大学报校报电子版。由于校报电子版的开发运行完全由学生负责制作,因此跟社会专业报纸电子版比起来,略显粗糙。但随着软件不断更新,校报电子版也已经过三次改版,界面得到不断优化。现在校报不仅可以查阅过期新闻,还可以看到报样。
2002年12月,原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分别主办的《扬大人》、《扬帆》杂志被合并为《扬大青年》。该本综合性刊物覆盖全校校区,主要面向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四万多名扬大在校学生,以及包括学校领导、各院系负责人和知名教授学者在内的高端读者,融合了新闻、文学等多方面内容,现已出版杂志近40期。《扬大青年》为季刊,即出版周期为三个月。
于此同时,扬州大学还成立了扬大青年杂志社。成立之初,杂志社主要由总编室、办公室、记者团、编辑部、美工部、宣传部6个部门组成。多年来,扬青人始终坚持“忽略三餐,通宵奋战,精诚合作,主角意识”的十六字社训。如今的《扬大青年》杂志社已由当初单一的稿件编辑部门发展为集办公室、编辑中心、新闻中心、设计中心、发行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为一体的校级A类社团。
2008年,扬大青年杂志社第一次注册了“扬大青年”的人人网主页,开始利用网络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使得读者与《扬大青年》的距离拉近。
扬州大学电视台于2001年12月5日试播,2002年3月18日正式开播。成立至今,曾多次向中央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送校园新闻。与扬州电视台共建的《扬大校园》是全省第一家在市级台播放的校园新闻栏目,每周日七点半在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受众范围为全扬州。而与其同步进行的扬大新闻网络电视台则面对广大网民。校内《扬大新闻》播放的地点主要为扬大各食堂,面向全校师生。但由于食堂是一种服务性机构,学生并不能按时看到校内新闻。十年来《扬大校园》播出了近4000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省教育台等播出新闻达百余条。十年来扬州大学电视台拍摄的素材,已经成为见证和记录扬大事业跨越发展的影像资料库,为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过程中保存了诸多珍贵史料。
扬州大学广播台由校团委负责,现在扬大八个校区分别设有校区广播台,各校区广播台同属于校广播台,又相对独立。以瘦西湖校区来说,其内容板块有:悠游天下、 今日世界、每周一歌、天气预报、心事随心、青春风景线、影音时空、体坛纵横、娱乐速递、天天快乐、英语沙龙、文朋诗友、周末聊斋、真情音乐之灯。其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晚上5:00至600点、周五和周六晚730至930。播送范围为整个瘦西湖校区,通过在在校区一定范围内安置喇叭播放,但宿舍和教室未安置喇叭,广播的播放范围大受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扬州大学校团委根据网络互动性好、传播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建立起校园网站、社交网站等。
2010年11月,由扬州大学校团委领导的扬大第一学生网络社区――扬大菁扬网正式运营。菁扬网的传播理念为互动、时尚、年轻、公益、价值。主要面向扬州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教职工及各届校友。菁扬网在校团委领导下,立足于扬州本地,为广大扬大学生搭建一个贴近于大学生活,集门户、论坛、个人主页、校园生活资讯、校园活动平台、素质拓展网、在线访谈、学生组织专区等版块,融合学习心得交流、情感体验、校园热点专题企划、实用信息共享、扬州青年生活导航等内容于一体的网络学生社区。
菁扬网成立之初由菁扬论坛、菁扬家园、菁扬天空三大板块交织而成。后经过不断改革优化,现在主要包括菁扬门户、菁扬论坛、菁扬家园、菁扬有约,校内导航,网络电视台在内等板块。“菁扬网”自2010年11月份投入运营以来,实名注册用户已达到6000余人,网站访问量达852067人次。
为了更好地运营网站,扬州大学还成立了菁扬工作室。该工作室号称扬大第一学生网络社区“菁扬网”运营机构。主要负责菁扬网日常管理、维护、运营与推广等工作。期下设有办公室、技术部、美工部、站务部、市场运营部、人力资源部和推广策划部等七大部门。
除了菁扬网外,扬州大学还有包括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网络注册中心平台、学工平台以及各学院新闻网等在内的众多校园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阵地。
2011年3月15日亿德体育,扬州大学成立了网络电视台《乖乖隆地咚》,为广大师生送去《校园播报》和《校园达人》两个板块的内容。同时网络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还上传到优酷,供广大网友观看,每期的视频点击量已突破万次。《乖乖隆地咚》栏目的制作周期为10天,其内容全部由学生独自参与,他们主动作为,挖掘典型,拍摄“有需要、有人看、有启发、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可以说该网络电视台已成为了学生的实验台、锻炼场,深受学生追捧。
2011年暑假期间,扬州大学依据大学生中手机普及度较高的实际,另辟蹊径,特别开通了暑期社会实践手机报。整合学生编辑、记者队伍,成立手机报编委领导小组,及时暑期社会实践的图片、新闻和最新动向,努力将社会实践手机报打造成扬州大学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报、新闻速递报、信息共享报、风采展示报、交流互动报”,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创。
接下来扬大校团委将手机报做大做精,开通了扬州大学菁扬青年手机报,设置了“青春快讯”、“校园资讯”、“社会百态、”“经典语录”、“读书互动”等栏目,覆盖校园新闻资讯,展现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引导功能。菁扬青年手机报由扬州大学校团委组织发放,内容由扬大青年杂志社和菁扬工作室共同提供。该手机报的采稿、编辑、发送、管理等日常事务均由学生负责,其发送方式为中国移动网络彩信平台。
近来,随着微博的风生水起水起,扬大各校媒也不甘落后,纷纷注册了新浪微博,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大学生新闻社、扬大电视台、扬大青年以及各学院等众多部门纷纷注册了微博,利用微博及时将校园动态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与学生共享。
扬州大学的新老媒体由学校党委、团委负责管理。作为学校喉舌的校园媒体,紧密围绕学校工作中心进行宣传报道,发挥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等作用。
以传统媒体中的校报和校刊为例,扬州大学报创刊伊始,就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鼓与呼,坚持以质量为本。其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校园活动、校园热点话题等关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工作和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不断摸索中,现《扬州大学报》主要分为要闻、综合新闻、校园生活、大学城四个板块。通过不同板块,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新闻讯息组合,为广大师生传递学校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由于报纸记录性好,选择性强,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决定了校报在报道题材上的优势。校报既可以报道短消息、重大事件,也可以报道深度报道,策划专题新闻。但由于校报版面有限,基本都是对于事件本身进行报道,不可能对事件的其他问题进行纵深剖析。同时校报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决定了内容时效性偏弱,有滞后性。
校刊《扬大青年》为季刊,其出版周期更长。因此校刊在报道主题上的选择多是一些普遍存在又有报道价值、时效性较弱的选题。其内容多是深度报道评论、校园热点追踪、师生创作交流、话题观点争鸣等。主要包括新闻、校园、言论、扬城古韵、思想潮汐、紫藤廊、生活、编读往来等栏目。由于版面较多,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以在事件报道上的深度见长。历届主创人员在新闻采写、文学策划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办刊水平,使杂志在争鸣中既显露出青年人的灵动与朝气,又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该刊自15期开始至今,已与南京大学《凝眸》、徐州师范大学《桃溪》杂志进行长期合作交流。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青年人大》、厦门大学《厦大经纬》、中山大学《中大青年》、江南大学《蠡湖》、苏州大学《苏大青年》、东南大学《东大青年》、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青年》等高校平面媒体社团也与杂志社展开了校刊的互递往来。
校园广播的主题多是一些短小、轻松活泼、内容丰富的选题。如瘦西湖校区每周一歌、心事随心、青春风景线、影音时空、体坛纵横、娱乐速递、英语沙龙、文朋诗友、周末聊斋等栏目,就涵盖了旅游、国际、音乐、语言、娱乐、心理访谈等内容。但由于校广播台的广播员多是学生,学生没有专业基础和丰厚的经验,导致广播感染力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电视新闻《扬大新闻》多是客观报道动态消息、会议新闻。其选题多是领导人活动、各类主题会议、政策的出台,在报道模式程式化,不注重挖掘提炼新闻价值、忽视镜头的表现力,中规中矩、缺乏吸引力。
新媒体主要抓住网络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校园讯息的互动传播。如扬大网络电视台《乖乖隆地咚》,就是专门针对学生群体量身定做的学生电视台。报道更为轻松活泼,选题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生宿舍虽无电视,但大部分学生都拥有电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电视台的新节目,还可以对节目进行评论。校园网络不受容量限制,可以进一步提供背景资料、相关报道、人物介绍等全方位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而微博则让学生成为了新闻的传播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发送新闻,其时效性更强,报道更为迅速。但由于微博受字数限制,导致其对事件的叙述不完整。
扬大各类校园媒体的运行机制多是模仿社会媒体的运行机制,成立编辑部、记者部、宣传部、发行部等部门。其新闻的采、写、编、排、校、印、发等流程与社会媒体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长期实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完全参与到校园媒体运作的一系列工作中。同时,校园媒体由学校管理,其运作的资金由学校支持,是免费发放给广大师生的,与社会媒体的盈利性恰恰相反。
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策划通过实行集体讨论制度,确定报道的主题。如校报编辑部要求学生记者平时注意关注重要信息的收集,一旦发现重要题材,提交编辑部集体讨论,分析新闻素材的“卖点”,确定采访重点,随后组织人员到一线采访。其次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记者提交初稿以后,编辑部会给稿件“挑刺”,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二次采写。若所采访稿件涉及相关专业学科内容,还会送交有关专家审读,以杜绝表述不准确,或者失实现象。
校报的发行工作也经过了一定时期的探索,现在还未成熟。在创办之初,校报的发行工作主要由各学院宣报中心的学生义务发行。学生每隔十天到校报编辑部领取报纸,发放到学生宿舍,确保每个宿舍至少有一张校报。但后来不少学生纷纷反映,在宿舍根本看不到校报,于是校报编辑部讨论实行现在的专人专职制度。即为学生提供10个勤工助学岗位,这项制度一方面使校报的发行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为贫困学子提供助学岗位。现在学生对校报发行的反馈是:仍拿不到校报。
扬大青年杂志社各部门分工与校报类似,设有总编室、编辑中心、新闻中心、美工设计中心、管理中心、活动中心部门,六大部门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由于杂志成本较高、出版周期长、学校投入资金有限,发行量很少,没有达到预期的覆盖范围。
而扬大电视台的运行机制则采用社会电视台的制片人制度,即由台长室、办公室、编委室、策划部、记者部、主持人部和技术部组成。扬州大学电视台的软硬件建设都参照了社会电视台的专业标准。现有学生社员近40人。
菁扬工作室采用的是企业部门制度,设置了名誉顾问团、CEO、技术总监、总编辑、首席设计师、人力资源总监、市场总监、推广策划总监、活动顾问等部门。人员安排及社团运作跟企业相同,为学生社员提供了提前试岗的平台。而手机报、微博、人人网主页等新媒体主要由来自各学院各专业的学生专人负责,保障新媒体的及时更新。
扬大校园媒体在发展之初,其运作主要靠校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每年江苏省举办校报研究会年会,来自江苏省百余所高校校报的主编、宣传部负责人在会上互相交流办报心得。扬大校报编辑也会积极参加,吸取其他高校校报在内容、策划、版块设置以及人员安排上的优点。
扬大是一个有着校区的综合性大学,几个主要校园媒介的专职工作人员都只几人,队伍人手不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也为了发挥校园媒体育人的作用,扬大校园媒体面向全校招聘,通过自愿报名、院系推荐、笔试、面试等选拔程序,正式招收学生通讯员若干名,并形成了每年在新生入学后招聘学生通讯员一次的机制。
2009年5月16日,扬州大学成立了大学生新闻社。该社是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群众性学生新闻社团。目前社员约200人,主要任务是学习新闻理论,开展新闻活动,参与新闻实践;提供新闻报道稿件;加强与校广播台、网络电视台、《扬大青年》及其他校园学生组织的联系;综合校园五大传媒平台参与对外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闻社内部成员现有两百多人,扬大各学院的宣报中心也是新闻社的一分子,每年通过学院宣报指标测评来沟通和联系。
新闻社旗下设置有4个部门,其中包括办公室、记者部、外联部和摄影部。但由于媒介形式不同,各类媒介之间存在着一些隔阂,导致最后新闻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整合资源的目的。
现在的新闻社只是一个挂牌社团,其通讯员队伍主要负责校报新闻的采编写工作。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新闻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校园媒体纷纷从新闻写作入手,分专题对新通讯员进行培训,分别讲解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及时得到热身实践,并进行实地采访写作,锻炼学生记者新闻实战技巧。
据了解,校报每周组织一次学生通讯员例会,通讯员提出自己的选题与其他通讯员分析讨论,编辑老师会针对学生发现的各种校园新闻现象,进行新闻价值分析。同时会对前期稿件进行分析,指出学生来稿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给予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如:非典时期,大学生们不能回家,家长也不能来探望。戴振华同学发现身边的同学电话打得很勤,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还有许多预防非典病毒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他把这一现象告诉了编辑部的吴锡平老师,吴老师指出这是一个“信息反哺”的现象,指点他从这一视角,挖掘这一新闻现象。《预防“非典”:扬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信息反哺”》这篇消息,不久就诞生了,该作获得了2003年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二等奖。
同时校报编辑部还专门开通了投稿邮箱,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加强报纸与学生间的互动性。为了调动学生投稿积极性,对于其稿件被录用的学生,学校还给予一定的稿费作为酬劳。
同时,还将学生推向更高的平台,这些校园记者不少都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部级、省级媒体上发表稿件百余篇,为社会媒体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传媒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也用在了校刊、广播台与电视台等校媒当中。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知,60%以上的学生对校媒关注度与满意度较低。学生纷纷反映,校园新闻枯燥,没有新意。扬大校媒虽然跟随潮流,在发展中不断摸索,但校媒信息量少、周期性长、互动性差、服务性弱等都是不争的事实。扬州大学校园媒体在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及校媒整合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扬州大学校园媒体在媒介构成上可谓是新老媒体共存。但由于媒介形式的不同以及高校新闻面较窄的事实,校媒各媒介严重分散。扬大新老媒体之间相对独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都有各自独立的一套班子,且旗下纷纷设有自己独立的通讯员队伍。
据统计,每个通讯队伍的人数在50人左右。这些通讯员分别采写各自的稿件。由于校园媒体的内容多是校园新闻,通讯员采写的内容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扬州大学的通讯员队伍还在不断扩展,由于校园范围内新闻源有限,导致有些通讯员无事可做。不同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导致了不同媒介的特点,新老媒体的优势和劣势显而易见。由于各媒体之间缺少互动,新老媒体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到最大,校园新闻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整合,内容简单、重复、撞车等都是新老媒体各自为政的结果。
经过笔者调查发现,扬大许多校园新闻存在着制作周期长、媒介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以广播电视来说,扬大各校区的学生宿舍都未配置电视机,学生只可通过食堂电视机或者网络收看电视节目。但食堂是一种服务性机构,电视所播放的内容大多是娱乐节目。而面对网路上海量的讯息,学生很少主动收看校园新闻。这些都导致校园新闻传播范围大大受限,传播效果也就不尽人意了。与此同时,校园电视台的设备也显现出不足的状况。现在扬大电视台一共有5台机器供《扬大新闻》和《乖乖隆地咚》节目的拍摄。而电视台旗下的社员有50人之多,常常两到三个小组轮流使用一台机器,机器明显供不应求。
由于机器严重缺乏,导致许多好新闻不见天日。电视台的质量也大大降低,传播效果就也大打折扣了。关于广播,虽然扬大各校区都设有广播台,但广播台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由于广播喇叭安置少的缘故,学生只可在广播台附近的小部分范围内听到广播,而在学生宿舍或操场,则基本听不到广播的任何内容。校园媒体硬件设施的缺乏,不仅使传播者的努力不能达到效果,也使广大学生对广播电视的满意度、关注度大大降低。
新闻媒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潮流中生存下去,首当其冲需要把握的是传播内容。然而校媒稿件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信息量少、深度不够、广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受众群的需要。扬大校媒在党委与团委的指导下展开日常工作,媒体内容需要经过老师的审核。这就导致校媒有着严肃性、教导性、宣传性等特点,且校媒新闻内容多为学校工作安排、科研成果等,缺少创新能力以及品牌栏目,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
根据笔者的调查,扬州大学校园几个校区的报亭里,销售量居前的报刊杂志有:《南方周末》、《意林》、《扬子晚报》、《青年文摘》、《经济观察报》等。这些报纸杂志有着专业性强、选题范围广、内容丰富、栏目特色鲜明等特点,这些都是目前扬大校媒所欠缺的。
扬大校园媒体的编辑、记者以学生为主,他们职能利用可与时间在校媒工作,工作时间有限。有学生加入校媒亿德体育,熟悉工作没多久,中途因为考研、求职等原因退出校媒,造成了团队人员的不稳定性。其次由于学生来自各个专业,跨专业学习新闻也需要一段较长的周期。
扬大各校媒虽然采取了“传帮带形式”,即师傅带徒弟,但这种形式过于简单和传统,取得的成效不大,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记者、编辑的业务培训需要。考虑到学生通讯员队伍的重要性,2009年5月16日,扬州大学成立了大学生新闻社,希望可以整合资源,联合校园五大传媒平台参与对外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由于学校投入力度不够,加上各校园媒体之间的竞争,导致最后新闻社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起到整合资源的作用。
在经济上,扬大校园媒体的运作主要依靠校内资金或自筹经费。学校投入资金少、校园媒体维持自身运作难度加大、学生积极性缺乏,校媒的运作单靠拉赞助和学校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资金不足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报纸、杂志的发行量少、周期长亿德体育、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质量低、网络的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生存,扬大校园媒体也在不断尝试与社会各类公司接触,转移部分广告经营权以引入更多的商业元素。《扬州大学报》就曾与一些大型商家合作,如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常规社团模式筹措经费,即“办活动―拉外联―做结算―留经费做新闻”的运作模式。《扬州大学报》在2011年的迎新生专刊中,与中国移动等公司合作,留部分版面用作移动公司的形象宣传;网络电视台《乖乖隆地咚》则与玛丽英语公司合作。但校媒从中获得的经费毕竟是有限的,对于校媒运作所需的资金来说就是九牛一毛。
虽说校园是一个潜在的广阔市场,但各公司考虑到自身经济利益情况并不会轻易投资。《扬州大学报》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希望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与《扬州晚报》的合作,利用赞助对校报进行扩版。但在洽谈中,扩版的愿望还是未能实现。
1998年,哈佛大学教授克瓦克(BinKovach)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森斯(TomRosenstiel)在合著的《极速》中提出,“今天是一个混合媒介时代”、“媒体联动和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拼装,而是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1]。
1996年6月,清华大学在校园网上推出了《清华每周新闻》(中英文版),1998年校刊《新清华》推出电子版,后来开设了视频和音频栏目。这是高校新闻媒体走向融合的雏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学校官方网站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各种格式的校报电子版或者网络版,走出了报网融合的初级模式。
在新媒体迅速扩张的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对新老媒体进行联姻是一种出路。其中报网融合就是一种联姻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探索不同的联姻方式。如广电与网络的融合,广播电视要抓住网络更新快,可以互动的特性,吸引师生的关注。
新老媒体的联姻,除了不同媒介形式的联姻外,还要把不同媒体的团队、传播理念、传播内容等进行整合,使各媒体分工明确却又紧密交织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传播的有效性,体现高校新闻媒体的传播价值。
就目前扬州大学的校园媒体来看,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便捷占了绝对优势,而校报、校刊则显得稍微滞后。为了保证新闻的新鲜,新媒体要追赶时效,尽量做到把最新消息传递给受众,而传统媒体要学会从新媒体中获得新闻源,并立即对新闻源进行再加工和。各媒体要寻找不同的报道点,使不同媒介的报道有特色。
对于一些重大节日,各校园媒体应根据自身特色正确定位,共同策划,相互配合,各展所长。例如:2011年,《扬州大学报》为了迎接2011届新生,专门策划了迎新特刊,在学校师生中获得了好评。但由于报纸时效性弱、信息量少、周期长等缺点,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传播效果。因此,校报可以和电视台、广播台、新闻网等媒体合作,这会使迎新专刊有更多的传播形式,也可以使迎新专刊内容更加丰富。
新老媒体的联姻,需要一定的管理,不然会成为一盘散沙,不能达到联姻的效果。加强校园媒体的集团化建设,实现跨部门、跨媒介经营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以考虑在党委宣传部成立校园新闻传播集团,对新老媒体统一进行管理,定时召开例会,统一策划和采访新闻、撰写通稿、编排版面,制作节目等,做到既分工又合作。这不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校园新闻广播集团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要有学校政策支持,这样才能解决校园各个媒体要求独立、称老大的问题。
现在扬大校媒目前都有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由于校园资源有限,新闻传播集团的建立,可以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不同校媒的通讯员可以互相探讨,交换信息,寻求最好的报道效果。这也可以避免不少通讯员叫苦叫累而有的通讯员则无事可做情况地出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媒要想发挥最大的传播效果,必须加强校园媒体的硬件设施建设。没有基本的硬件支持,即使有再好的校园媒体团队,校媒也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对广播来说,要在各校区增加广播喇叭的数量,尽量覆盖全校园,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准时为学生们播放校园电台节目。
如:课间,就餐时间等。对于电视来说,学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学生宿舍配备电视。对于食堂、要和食堂负责人签下协议,指定《扬大新闻》的播出制度。同时,对于电视台本身来说,要购买拍摄器材,解决器材供不应求的窘境。
对于校报、校刊的发行工作,要尽快落实发行的专人专职制度,同时要注意调动送报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每期校报、校刊的发行,要定时定期调查学生的发送情况,确保学生按时收到校报、校刊。
为了迎合广大学生受众的需要,校媒在内容上要避免内容枯燥、生硬,要将校园新闻“软化”,使之贴近校园生活。
校媒记者要用专业媒体人的眼光观察身边发生的新闻,扩大新闻资源,捕捉社会关注的热点,将学校内外的各方面信息做到全面化、细节化,而不单是报道校内讯息。
内容的表现手法上要灵活多样,除了一般的新闻、通讯外,还可增加特写、图片新闻、调查报告、读者来信、评论等多种体裁的新闻作品。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要学会将硬新闻软化,使文章变得轻松活泼。同时要打破传统的报道模式,寻求创新。如扬大电视台的会议新闻报道必须突破原有的既定模式。纸质媒体要借鉴其他高校校园媒体的版面设计,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优。同时还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吸引读者,最大程度地让师生参与。
以由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主管,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办的金陵学院院刊《橙》为例。其依托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专业化的采编平台,以其独具特色的媒体融合实验室为技术支持,内容全部由学生记者采访完成,每期选题视野开阔,并不局限于校园,策划围绕国内外、校内外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用全新的学生视角,进行重新解读。
其栏目设置除了一般高校校报都有校园资讯、校园故事、校园人物、文化、生活等方面外,还设置了经济、科学、观点、大家等栏目,并邀请资深媒体人、评论人写作专栏。
为了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橙》每年都会定期策划活动。每年最重要的策划当属年终特刊。2009年《橙》迎新晚会特刊的发行,则在高校中开了为迎新晚会出专刊之先河亿德体育,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橙》还策划实施了 “青橙杯”雪景摄影比赛,显示了团队优秀的策划组织能力。
扬大校媒要向其他高校优秀的校园媒体取经,学习他们在内容选择、报道视角、排版方法、策划活动以及新媒体运用上的技巧,让扬大校媒的内容值得看、有人看。
社会学家斯宾塞说过:“社会有机体论中提到的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带来结构与功能的分化,部门的细化分化,社会结构愈复杂、功能愈分化,各部分间的功能联系与相互依赖程度愈高”[2]。
扬大校园媒体在运行过程中,为了使分工细致,达到“人人有活干”的目标,各校园媒体纷纷对部门进行重新设置,这造成了部门各自为政的窘境,影响了传播效果。
要改变这种状况,校媒必须要加强团队建设,对业务部门进行重新设置,避免无用的部门存在。同时也要对部门人员进行专业考核,淘汰那些做事不踏实、无新闻激情的学生记者。
对学生记者的业务培训,除了教授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新闻规范外,可以邀请电台、报社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或派学生到校外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加强学生记者在采访、编辑、播发、发行等各环节的训练。
由于做新闻需要有新闻激情,所以可以定期对学生通讯员进行心理素质拓展、策划创新意识培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1996 年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过去我们的传媒只讲宣传,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既要宣传,又要经营”[3]。校媒引入商业机制,与社会公司进行合作,合理、适当地引入部分广告是可行的。
扬大校园媒体在商业化运营中 “摸着石头过河”,虽遭遇了一定的困难,但商业化运作对校媒而言并不是坏事,相反校媒商业化运作所获得的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学校投入资金不足的状况,更好地维系校媒生存,同时还可扩大纸质刊物的发行量,缩短周期,也可以用于完善稿费发放机制,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要让商家愿意与校媒合作,校媒必须做好经营策划活动,打造校园媒体品牌效应,吸引商家提供赞助。以江南大学《蠡湖》杂志社为例,该本杂志不受学校行政部门管辖,运行相对自由。据了解,一本《蠡湖》页数为60,成本为3.5元,双月刊,每刊3000份。因此《蠡湖》生存的唯一支撑就是出售广告版面,自负盈亏。《蠡湖》目前有以下部门组成:市场运营中心、公共关系中心、事业研发中心、新媒体、杂志社等。其中市场运营中心主要负责拉赞助和发行广告。《蠡湖》的资金来源主要以承办大型活动进行商家宣传为主,杂志上刊登版面广告为辅。
上文中提到的《橙》是在众多高校中需要花钱购买的为数不多的杂志。一本《橙》所需资金为一元,报款全额用于捐赠、或者公益事业。《橙》由南大金陵学院拨款创刊,但这仅为助推上路。除特殊场合的赠报外,橙报的发行,一直坚持着付费模式。
商业性机制的引入,对于校园媒体来说比较重要。为了获得更多商家的赞助支持,也可以培训一些校园公关专家,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让学生在与商家面对面交谈时,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高校校园媒体一定要立足自身的特点,正视自己的不足,遵循新闻规律,按照先进的传媒理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构建高效的校媒信息传播系统,逐步建设成为师生喜爱和参加度高的校园媒体交流平台,发挥其权威有效的信息平台和思想政治工作交流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