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磨一剑亿德体育她的这门课获学生“高赞”、学校“免评”

  亿德体育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周围人创业成功了”而突然想要创业,尤其是想要以“基于创新的创业”担起国之大任的有志大学生。

  但创业犹如一场冒险,如果缺乏系统认知,那只能在一次次跌倒中积累经验,那这试错成本未免太高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给你提供一部分种子基金,并以“案例教学+体验模拟+行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你亲自体验创业过程,你是否会感到很惊喜?

  “上学期刚上过这门课,太有获得感了,老师会给我们种子基金,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去体验创业。这是我上过最好的双创课。”

  “这门课我印象特别深刻,老师温柔漂亮但不失严厉,课程内容扎实,有理论、有前沿案例,教学设计相当新颖,这门课颠覆了我对创新创业的认知。”

  同学们口中所说的“这门课”,正是近日被浙大本科生院认定为“优师优课”、获得未来4年内“课程免评”资格的《创业管理》本科课程;所说的“老师”,便是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王颂。

  据了解,作为浙大管院首门获此殊荣的课程,王颂主讲的《创业管理》还曾获浙江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那么这门课程到底有何魅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王颂做了哪些教学创新探索?她是怎样一步步把这门课上进学生心里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系列专题,我们一起走近王颂的《创业管理》课堂与课堂背后的故事。

  基于创新的创业,一直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双创”浪潮以来大学生最好奇、最想探索的领域之一。

  因此,作为浙大管院工商管理本科生专业课程,《创业管理》从设立之初便被学子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这门课,从理论到实践亿德体育、全面认识“创业管理”。

  但“高期待”往往意味着“高挑战”,作为缺乏丰富创业经验的年轻教师,如何让学生信服自己讲授的创业理论与实践,成为横亘在王颂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王颂是如何做到持续多年获得学生好评的?她的课到底有何神奇吸引力?这一切,源于她在教学设计与育人模式上的精心布局。

  周伶滢是浙大管院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去年6月,她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拿到本校推免资格,如愿成为了浙大管院2023级创业管理专业直博生。

  而之所以继续申请在本院读直博,源于她对创业管理专业与管院创新创业氛围的狂热喜爱。而这份“喜爱”,正是几年前王颂在《创业管理》课上播下的种子亿德体育。

  “我第一次上王颂老师的课就被她的自我介绍深深吸引,不同于很多老师做自我介绍时的平铺直述,她会采用‘猜真假经历’的互动游戏来让我们全面立体地了解她,很有意思、很真诚。”

  周伶滢说,自那以后,她每周都在期待王颂的《创业管理》课,不仅是因为王颂的教学互动“有趣”,还因为其教学设计“有料”。

  “这门课的授课形式与内容非常新颖且多元,不仅有发生在周边的最新创业案例分享,有最前沿的创业管理理论解析,还有让学生体验创业、模拟路演、与创业者近距离交流、分组比拼等环节。也正因如此,这门课带给我的‘获得感’很多,比如如何通过性格测试找到合适的创业合伙人;如何结合前沿的创业理论,构建一个好的创业生态网络等,几乎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创业图景。”

  同样上过王颂《创业管理》课的浙大管院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王含伊在采访中补充说,这门课的课堂氛围极好,非常符合她对商学院课程的认知与期待。

  “原本我以为专业课会比较枯燥,但王颂老师的课堂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会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很多好玩的互动游戏亿德体育。比如我印象很深的是她教我们如何识别创业机会时让我们做过一个‘送礼物’的机会识别游戏,我们在游戏互动中直接体验到了用户痛点洞察与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特别有趣。”王含伊说。

  从《领导力开发》到《创业管理》,上过王颂两门课的浙大管院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童浩洋曾是一位不太愿意主动发言的同学,但在王颂的课堂上,他变了。

  “王颂老师上课生动有趣,且案例丰富。她在《创业领导力》课上以《三国演义》举例提问:如果选择加入一只创业团队,我们会选择魏国、蜀国还是吴国,为什么?这种引用历史典故的方式,激发了我对课堂讨论的兴趣。她还会通过测评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比如收集班上同学的创业特征变量,并提供个人得分和群体平均得分的比较。这种科学测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创业倾向、创业能力和职业方向,让我忍不住想要参与。”

  像童浩洋、王含伊、周伶滢这样对王颂的《创业管理》课赞不绝口的同学还有很多,这些年来,一届又一届学子被王颂“有趣、有料”的教学设计牢牢吸引,但真正让他们爱上这门课、爱上“创业管理”的,绝不只如此,还有王颂大胆创新的教学方法。

  “创业管理”本身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仅凭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没有亲身去实践,那无疑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但创业需要有一定的资源,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去体验创业。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创业实践中体悟“创业管理”,王颂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在“情境模拟”与“行动学习”之外,又给了学生真正开展小规模创业的机会。

  她将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小组,给予每个小组种子基金,支持他们在8周时间内开展创业实践,并结合课程讲述,带领同学们识别创业机会、设计商业模式、组建创业团队等。

  通过情境化模拟与市场化体验,王颂力图引导学生在“干中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通过历届学子们的成果表现来看,王颂的这一教学创新,效果显著。

  从校园剧本杀、校园外卖、手工DIY到秋日主题草坪音乐会、沾染体验坊等,这些年来,学子们的创业项目类别丰富多元,且大多成功盈利。不少学子带着在实践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和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走出校园,在全国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中成功摘金夺银。

  比如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马润生参与的创业项目“谓尔:你的数字孪生守护者”,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刘畅参与的创业项目“神踪科技——全球领先的无创脑机诊疗方案提供商”亿德体育,获得第九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刘畅参与的创业项目“神踪科技——全球领先的无创脑机诊疗方案提供商”,获得第九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还有留学生方文秀、张胜凯、张凯迪分别负责的三个创业项目,都成功摘得浙江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当然,学生拿到双创赛大奖或成功创业亿德体育,并不是王颂尽全力帮助他们开展创业实践的核心目标,其真正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因为在她看来,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创业者,但每个人在任何岗位上工作都需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尤其是在数智时代已然到来的当下。

  备受欢迎的好课、独到的育人理念,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自2014年开始上这门课的10年来,王颂始终奔赴在“结合国家战略演变与‘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育人理念打磨课程”的路上。

  她去过创业天堂“硅谷”,接触过最前沿的创业生态,学习过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去过国内很多提升双创课程教学的国际会议、教学工作坊等,参加过海内外大大小小数十场培训,还为积累课程案例素材持续深入企业调研、与创投圈各方人士交流等。

  “一开始上这门课时感觉挑战极大,很多学生可能会质疑:老师你那么年轻,又没创过业,能不能讲好《创业管理》课?所以当时我并没有把握可以做到很好。”或许正是这份顾虑,给了王颂始终不断创新探索、尽全力打磨这门课的动力。

  王颂上《创业管理》课的第一年,恰逢时任国务院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久,国内双创氛围浓厚,共享单车等新兴创业项目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投身双创,即便是身处校园内的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

  但创业不像喊口号那样简单,不少创客因缺乏对双创的认知很快便陷入困局。因此,这一阶段,王颂将课程教学的重心主要放在传授创业方法论,教学生识别创业实践中的弯路上。

  为了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对双创的认知需求,培养国家需要的双创人才,当时对创业管理研究较少的王颂,选择了到全球创业教育最前沿的地方——硅谷去“取经”。

  “受益于学院构建的国际双创教育生态,当时我和几位老师去斯坦福大学STVP科技创业中心参加了为期一周左右的师资培训,在那里,我们深入了解了硅谷的创业生态,学习了斯坦福大学的双创教育模式,深受启发,回国后我们就结合所见所学改进了教学方法。之后我在学院的支持下又去斯坦福科技创业中心访问了一年,在那里更加系统地接触了学院派的创业教育,也在那里给当地的硕博学生上过创业管理课。”王颂介绍说。

  基于浙大管院与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中心的长期合作与互动,《创业管理》课程的早期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受以硅谷为代表的国际创业教育模式滋养,学生们在课上不仅可以接触到比较前沿的创业方法论,还有机会前往硅谷与斯坦福大学参加相关培训,切身感受最前沿的创业生态。

  因此,《创业管理》课程一开始就赢得了学生喜爱。但即便是这样,王颂也没有丝毫松懈,因为于她而言,怎样结合学院派的创业方法论把强调实践的课程讲清楚,仍然是这一阶段她面临的最大挑战。

  “后来随着国家战略的升级变化,以及我对这门课的理解,课程目标又有了转变——从早期讲如何创业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

  王颂解释说,创业本身可能受先天资源限制而遇到困难,而面对困难需要有能力去做资源拼凑、机会发现与问题解决,这就需要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希望更广泛地去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而不仅仅是创业技能。

  为此,王颂在课堂上加入了大量的前沿案例研究分享,试图以学术理论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考,启发其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为其未来创业提供支撑。

  再后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王颂对学生“基于创新的创业”需求的洞察,《创新管理》课程目标迭代升级至第三个阶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

  站在时代背景之下,时刻洞察国家双创发展形势变化与学生需求变化,王颂在打磨课程的过程中升级迭代的不只是教学目标,还有教学模式。

  “其实我也不是一开始就在践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育人理念的。教学模式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以大量的讲述为主。因为那时候的我年轻、缺乏经验,一心想着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学生。直到后来在学院的支持下去参加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的相关培训,以及IACMR、管理学院组织的创业管理教学培训,我的教学模式才开始步入第二个阶段——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转变。”

  王颂说,这一阶段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会在课堂上提供舞台让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 比如会让他们模拟创业,写商业计划书、做路演,并邀请投资人到课堂上给学生点评,同时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调研,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真正的实践。

  但若只是打磨一份商业计划书,而没有真正去做,学习如同“隔靴搔痒”,学子们对创业管理的认知并不深刻。基于这样的想法,王颂又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迭代——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去开展创业。

  她设立“种子基金”实践项目,让同学们拿着她给的种子启动基金分组创业,边学边做,在真正的创业实践中练就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

  “同学们的创造力很强,在商业模式设计方面有很好的创意。虽然这一阶段授课老师需要操心的事更多,但同学们的内在学习动机被激发后,教学效果有很大提升,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减负。”

  提到迭代后学生的成长变化,王颂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仿佛过去10年来持续浇灌与精心培育的种子,在今天终于开花结果。

  虽然这门课已经上了10年,但每个学期第一节课前,王颂还是会感到紧张,甚至晚上做梦都在奔向教室。这种紧张源于一颗“把每堂课上好”的朴素初心,源于“要对得起学生”的朴素情怀。

  “最近,我在琢磨怎样打开课程边界,将这门课与学科交叉做结合,让学生有更大的创业实践空间。” 在王颂看来,自己的教学内功还需要不断修炼,教学方法也还要不断创新。因为在管理学院,她看到了一位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

  王颂在采访中告诉我们,她旁听过学院很多前辈的授课,每一次都会受他们 “把每堂课上好”的朴素初心所触动。

  比如张钢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不仅有古往今来渊博的系统理论与人文历史,还有中西管理的辩证哲思以及循循善诱的思维启迪,他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之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浙大人的风骨与脊梁。还有邢以群老师在教学中的游刃有余,其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与互动方法都给了她很多启发。

  她也旁听过魏江、谢小云等多位老师的课堂,并深受他们“把每堂课上好”的教学精神所感召。“这些前辈老师们卓越的教学风采,折射出管理学院‘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作为管理学院的一员,我也希望能将这一精神和理念传承下去。”

  王颂说,“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收获双创知识、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还能获得心灵上的滋养,并感到快乐。因为一门好的课程,一定是要将学生的心智成长放在首位的。”

  带着这样的想法,王颂时常会在课堂中讲起林启艰难创建求是书院的案例,以启发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成长为竺可桢老校长口中“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而事实证明,这种启发式的心灵滋养引导的确迎来了对应的效果,这些年来,上过《创业管理》课的同学们一步步成长蜕变,毕业后或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人民服务,或继续攻读创业管理直博、投身双创研究,或以双创实践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周伶滢就是其中之一。“上过王老师的课后,我对她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因此大四跟着她进行科研实习。期间,王老师教会我很多科研方法,启发我更好地开展科研。她勇于创新探索、追求高质量做事、待人真诚等个人素养,以及她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育人的精神始终感染着我。我也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源头活水,相信在王颂等更多浙大管院老师的努力下,一代代管院学子将接续传承浙大“求是创新精神”与管院“健康力量”价值观,把创新创业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浙大贡献。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实挺难的,需要努力让学生与你产生共鸣,这方面我也在探索,从实践效果来看,有两个做法可以参考。

  去年我参加IACMR教学培训时专门有一堂课是“如何讲故事”,我觉得在课堂上问到一个好的问题很重要。那么这个好问题怎么去定义呢?最浅层的定义是要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这并不等同于以讲段子迎合学生。

  也就是说,我们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语言与熟悉的场景去设计问题,但问题背后一定要有跟理论、现实深度的链接与思考。学生回答问题后,还要不断追问他,让他有更多层次的思考。

  比如我在讲创业普遍性的时候,会问学生“如何判断今天来给你们上课的这个我是我本人,还是我的数字人?”这个问题并非哗众取宠,而是真正启发他们结合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去做深度思考。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会请学生进一步思考,“未来在这样一种创业环境或工作生活环境下,你可能要面临怎样的挑战?”让他们去想象在数智时代下创业需要具备怎样的创新思维。

  创业管理与很多学科不同,它强调的是learning by doing,需要让学生在doing中学习。所以我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自发性地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这跟我博士期间受到组织行为学的训练有关,因为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就是心理学,所以我会设置一些互动游戏,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增强课程趣味性;二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悟。

  比如我在讲创业机会那一章时设计的“送礼物”的机会识别游戏,游戏将每三位同学分成一组,组里的每位同学要结合另外两个同学的需求送礼,并逐一向礼物接收方推销自己的礼物,而每位同学最终只能从两个礼物中选择一个接收。我会邀请成功送出去两份礼物的同学和两份礼物都没有成功送出的同学分别谈各自的看法。

  这个游戏学生很喜欢,同学们在游戏中捕捉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思考机会发现的过程,深刻体悟到创业不是想干就干,而是要捕捉到用户真正的痛点后才能寻得创业机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