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德体育中国教育报]二〇二〇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亿德体育国际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建立国际化人才的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并不很高,实际上就是培养翻译人才。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强调“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外语,听说读写都要会。

  标准提高了,培养难度随之加大。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培养国际化人才,后来逐步下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开始设置国际课程。近年来,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学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当前,我们应当进入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第三个阶段,国际化人才不仅要通晓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要精通中国文化。我发现,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培养出的高端人才对国外情况很了解,却对自己的文化历史了解不深。近几年,85%以上留学生都返回国内发展,若对母语掌握不够,对自己文化了解不清楚,就难以很好地成长、发展。即使选择去国外工作,境外用人单位也会特别看重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背景,希望他们在国际事务交往中贡献“中国智慧”。因此,国际学校要加强对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贯通中西,既了解国外文化,又熟悉中国传统。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国际化课程,把国际学校办成“美国学校”“英国学校”,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是绝对不可取的。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委颁布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快扩大、内外统筹、提质增效、有序开放”的工作原则,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意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要求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当前,提高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对培养大批高端国际化人才,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国际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应全力满足国家对国际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

  为了响应国家上述要求,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学校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国内,有效地解决我国国际教育长期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国际教育要着手开展“制度创新”。

  国际学校要着力开展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的高度融合,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标准,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到教学测评方式、师资资格要求等,都要通过国内、国外课程的比较、消化、融合、实践,提出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建立起我国独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认证体系,使这种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不仅能在国内通行,而且能在世界各国通用,使中国教育真正步入世界教育舞台的中心。

  对当前国际留学形势的判断,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挑战大于机遇。2020年的疫情和国际局势对国际学校的招生、报考、入学考试、选择留学目的国等方面都有影响,而且影响不止这些。按照英国判断,要到2025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以中美关系为例,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和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在2020年11月16日发布《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从统计数据上看,2019—2020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数量变化不显著。但是从目前来看,2020—2021学年因受疫情和签证、政治因素影响,留美学生数量肯定会大降。

  美国媒体认为,中国生源的锐减是因受到政治、就业和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华强硬立场令中国学生获取赴美签证、毕业留美的难度加大。很多留学生还担心,自己在美国可能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在这种大背景下,现在学生赴美留学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2020—2021学年,学生要理性地选择去美国留学,特别是选学理工专业的学生,因为这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的选择、学生的安全和未来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学校与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去留学。美国的名校多,以前是留学生的首选,但是从2020年的变化看来,国际学校以后不再让学生单独申请美国留学,而是应该进行多方位的评估和选择。例如,英国强调吸收优质人才和教育资源,欢迎留学生毕业后工作。加拿大强调多元文化,尊重各民族平等,对中国学生也比较适合,将来的工作机会也会更多。所以,在美国留学不确定的情况下,英国和加拿大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瑞士、德国等北欧国家也是很好的选择,国际学校可以放开申请区域。

  总之,留学和教育国际化是未来趋势。因此,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的国际学校更要坚持特色办学、多样化办学,要坚持我们的策划方式、转化方式,不完全照抄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不能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要把握好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的关系,探索中外课程的互补,要办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未来,国际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不仅要教外语,还要教选修课、实习、项目设计、专业课,好的外教可以带给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在留学时期的学习。因此,国际学校要聘请优质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

  此外,国际学校还要不唯考试、不唯分数,强调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美国加州大学录取新生取消SAT(美国学术评估测试)的改革,显示出大学招生已经不单单依据学生的成绩,而是从能力、学业、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当前,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学生的社会服务、身体素质、艺术能力等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国际学校当前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和特点进行综合培养。关键是要有对我们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要让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热爱中华民族,把中国的国际学校办成自己的品牌。

  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几乎停滞,只有中国经济依然保持4.6%的增长率,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释放了重要的信号,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将是暂时的,强调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现在选择赴美留学人数锐减,关键原因是我们对于美国国家形势的忧虑。以我们学校的数据为例,2020年申请英国的人数增长了将近一倍,今年估计这样的增长势头还会提高。国际学校要在国家的指导下做好多元准备,在行动上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学校课程、人文管理、学校文化等设计。

  新形势下,申请A-Level(英国高中课程)和IB(国际文凭组织课程)的国际学校增幅较大。《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国际学校三大主流课程中,获认证AP(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学校数量增量仅为5所亿德体育,IB课程学校数量增加27所,A-Level课程学校增加至88所。这反映出,更多学校为学生增加了除美国之外的留学准备;2020年国际学校A-Level课程市场占有率最高,达38%,AP课程市场占有率为29%,IB课程市场占有率为13%,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其他国际课程总占比为19%。以上数据反映出,中美关系的影响造成A-Level课程和IB课程在中国增幅远远超过了AP课程,这个差距还会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明朗以及人们对美国社会状况的忧虑而拉大。

  IB课程被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它不等同于“西方”或“欧美式”教育。IB课程尊重学生本人和学生的本土文化,学生的母语在整个IB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课程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有较高的认可度。从课程结构看,IBDP课程包含三大核心课程,分别是知识理论、拓展论文、创新行动和服务;六大学科群分别是语言和文学学习、语言习得、个人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艺术。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构建稳定、相对全面的课程,但是该项目申请难度较大,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IB课程适合学习能力强、做事有条理、善于安排时间的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适合将来从事社会性工作的学生。

  开设IB课程的国际学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学生的素质要高,英语基础要好,形成不同学段课程的衔接;其次要准备好师资,要外聘教师与整合已有的师资相结合,尤其“语言和文学学习、语言习得、个人与社会”等科目,很多学校都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师资,做好政策和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对于科学、数学与艺术等学科,很多学校三大课程同时开设,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IB课程本身脱离了只重视成绩和应试的模式,有利于构建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打破AP课程和A-Level课程学校只重视理科的现象亿德体育,实现文理科的平衡。

  与此同时,学校文化信念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同一个方向,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健全人格的人。

  疫情过去,新机重现。国际学校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最好的国际教育才能迎来国际教育的未来。

  新冠疫情给全球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2020年2月疫情刚暴发不久,中国2.7亿名在校学生受到影响。4月初停课高峰时,全球90%的学生共计15亿人的学习受到影响。虽然疫情起初剥夺了不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机会,但也给了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加速转向参与线上教育的机遇。

  世界上每一次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推动创新的转折点。纵观全球在线年全球教育技术投资达到186.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在线亿美元。自疫情发生以来,新的语言应用程序、虚拟辅导场景、视频会议工具、在线学习软件层出不穷。智库艾媒网的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增长迅速。2016年中国在线年在线亿人。

  无论世界怎么变、教育的形式怎么变,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的目的依然是育人。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学生在网上学习时能记住25%—60%的学习内容,而在教室学习时仅保留8%—10%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可以在网上更快地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线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要少40%—60%。此外,通过在线教育,学生可以个性化制定学习方案,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线上学习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掌控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从学生人群来说,在线教育模式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尤其是自控力强的学生更加适合,“线下补差、线上培优”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共识,然而在疫情期间,线下补差的孩子也只能采用线上课程的上课方式。为了使在线教学学习模式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家长与老师建立起完善的线上线下监督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

  鉴于每个国家优势学科各有不同,而教育科技的发展、直播授课方式的普及势必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因此,在“走出去”的同时,国际学校也“引进来”国外的优质精品课程,例如美国硅谷的编程课、英国剑桥的英语课等,将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通过在线模式引流回国内,助力国内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在线技术与平台让全球的教育资源和渠道更容易获得,也让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优质的资源。然而,全球的在线教育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并使分化进一步拉大。例如,一些生活在没有可靠的互联网地区的学生很难参与线上学习,这种差距在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收入阶层之间都存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瑞士、挪威和奥地利有95%的学生用电脑做作业,而印度尼西亚只有34%。而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线教育差距的弥合,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也需要很多教育机构一起努力。

  未来教育基本的逻辑就是要让孩子有未来,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有未来的人。未来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赋能,而非变现。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对国际学校而言亦是如此。谈及国际学校这一年发展的特殊变化,值得探讨的话题很多,其中师资是无法绕开的线年国际学校的师资情况呈现三大特点:外籍教师以国内的国际学校间的流动为主;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更加注重中方教师的作用;国际学校对国际教师的要求更高。

  与传统国内学校不同,国际学校的师资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一场疫情让国际化人才的流动出现重重困难。不少国际学校未曾预料到,仅仅隔了一个寒假,离开中国回家乡度假的外籍教师就迟迟无法正常回到校园。而有些学校为新学期储备的海外招聘教师也无法按时到岗。新增的国际学校需要补充大量师资,加之原有国际学校因疫情或规模扩大导致的师资缺口,让外籍教师需求增大。在难以引入海外教师的情况下,各学校师资竞争便集中在国内的外籍教师范围内。于是,那些停留在国内的外籍教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优秀外籍教师顿时成了“香饽饽”。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否成功吸引优秀的外籍教师,除了福利待遇之外,发展的平台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除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依旧以国际教师为主,大部分国际学校愈加重视中方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同等条件下国际教师的薪酬福利一般高于中方教师。较低的用人成本以及较高的稳定度,单从“性价比”来看,中方教师确实高于外方教师。有的国际学校为了吸引优秀中方教师,做出了中教外教同工同酬的承诺。随着大量“海归”学生担任国际学校教师,国际学校人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方教师。他们深谙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又具备国际视野。经过几年的实践历练,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国际化学校师资队伍里的中坚力量。

  疫情之下,国际化学校可招的国际教师变少了,招聘市场竞争激烈,那是否就意味着学校放低了对外籍教师的要求呢?

  2020年,网课把不少国际学校的师资水平暴露在大众的眼前。部分国际学校的外籍教师在网络授课过程中表现欠佳,甚至引起了家长的投诉和网络的话题讨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招聘的环节就得到直接体现。

  从一些国际学校的招聘信息中可以发现,多数国际学校对师资的招聘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一些知名的国际学校,对外籍教师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一些国际学校在招聘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外籍教师必须持有母国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如英国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等。这就要求外籍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学本科或硕士背景,并且达到其母国一系列相应的专业执教要求。在专业资格和学术要求的基础上,不少国际学校对于外籍教师的从业经历和教学能力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必须要在国际学校从教3—5年以上、教授过主流的国际课程。

  外籍教师对于国际学校的发展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我们不盲目迷信外籍教师,也不全盘否定,中外教师各自发挥所长,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文化视野。同时,中外教间的有效合作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示范。毕竟,未来的孩子终究要站上国际舞台,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本身就是一门必修的功课。

  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许多国际学校上半年以线上教学为主,下半年以线下教学为主,在混合式教育过程中,国际学校仍然坚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科类课程的教学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并没有影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但是,对于实践类课程,国际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国际学校对于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会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都会有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同时也有相应严格、可操作的处罚流程。因此,校纪校规成为国际学校评价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依据。在学生学习方面,国际学校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结果性评价包括小测验、期中期末测试,小论文、研究性报告、个人档案等,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学期(年)末总评中的权重相当。国际学校还有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如对学生兴趣爱好、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近年来,国际学校中的IB、A-Level、AP、BC(加拿大高中课程)、VCE(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高中课程)等,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与评价逐步提高,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国际学校教师队伍一般由外籍教师、“海归”与本土中方教师构成。绝大多数国际学校的教师都存在流动性大、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各校对于教师的评价都有其独特性。另外,外籍教师在文化背景、交流方式上与中国学生及家长有差异,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方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更习惯传统模式,需要转变、需要创新。这些不同,又要求国际学校对中、外教师评价有一定的差异性。外籍教师一般实行年薪制,主要通过合同约定以及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评价教师;中方教师一般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方案对于不同的国际学校差异比较大,相对于公立体系的学校,评价机制更灵活、评价结果更关注业绩指标与工作效益。

  国际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亿德体育,从形式上分为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管理层评价及教师自我评价。从内容方面包括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成绩、师生关系、家校互动、社团辅导等方面的评价。对于中方教师来说,双语教学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与不合格。

  国际学校的教育评价对于国内基础教育学校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发:一是改进学生评价,应该对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进行科学评价,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表现、兴趣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学生评价过程,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个性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二是改进教师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特别是转变唯分数、唯升学为导向的评价观,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业绩、师生关系、家校互动等方面,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育评价还要关注并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三是改进学校评价,一流的学校需要有一流的评价文化。作为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共同的评价文化并得到教师、家长及全社会的认可是当务之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课题,更是全社会的大课题。

  对国际学校的校长来说,准确研判和把握当下的形势是科学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策略的前提。在复杂的国际教育领域变数中,对内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对外展示在国际教育领域激烈竞争下国际化教育领导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地位,甚至开发本土特色课程项目的国际课程,成了国际学校校长国际化教育领导力的关键。

  首先,应正确理解本国国际化教育的内核。校长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无论身处任何形态的学校,其肩负的使命和领导角色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国际学校的校长来说,除了具备对学校发展的精准定位与教育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外,还应具有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基于学校文化底蕴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能力。国际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将合作、理解、包容、相互借鉴等精神融入学校教育和课程,既能够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特质,同时也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其次,应顺势而为引领教学改革。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仓促应对的局面,也暴露出在疫情突袭下学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学校在政府的协助下紧急采取线上教学措施以保持课程教学秩序,缓解了危机。但是,鉴于授课方法大多沿用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技术比较单一等问题,还是在一些学校造成线上线下授课效果大相径庭,授课手段趋于传统,课程代入感不强,教学设备、网络条件和教学资源短缺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课堂教学精细化不够等问题。此次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实际上触发了我们对国际教育的新认识,思考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新的学习体系,例如国际在线远程视频课程常态化发展等,加快突破国际教育由创新研究到创新实践层面的瓶颈,将新的教育模式稳定下来,促进国际教育质量稳定提高。

  同时,新冠疫情的影响进一步波及了国际教育的方方方面。对此,国际学校需加强自身实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在国际教育和交流等领域的广泛合作。这些都是国际学校需要调整的战略方向。是否具有这些领导视野与前瞻性,也是国际学校选聘校长时的重要考核标准。

  再其次,应具备领导未来教育的能力。2020年突发的全球疫情倒逼国际学校校长重新思考学校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出路。这也是在检视校长应对国际社会大调整时期顺应世界教育国际化仍在持续推进的新格局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新治理的领导能力。国际学校校长应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了解世界局势的意识、符合我国国家战略和利益的意识、利用公共资源的意识、满足家长需求的意识、内部治理企业化的意识等方面内化治理能力。

  时代巨变,危机潜伏,我们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学校、混合学习的学校、体验学习的学校、让人学会学习的学校、懂得创造分享的学校,以不变应万变的多元智能学校。这就是在新形势下,国际学校校长研究未来学校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创新模式的途径,也是国际学校校长发挥创新能力、迎接挑战能力和学校治理能力所必备的领导能力。

  据新学说统计,2020年北京地区国际学校小、初、高不同学段每年的学费分别为190800元、211420元、239702元,平均学费居各省份之首。上海各阶段每年的平均学费比北京低20000—30000元,排在后续的为浙江、广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总的来说,长江三角区、大湾区、川渝地区逐步形成集群效应。不同地区国际学校收费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甚至同一类型的国际学校收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江苏、北京、广东地区不同学校高中阶段收费差异达到每年30万元,浙江、重庆、天津、四川、山东等地最高和最低收费的差值也达到每年20万元。

  2020年疫情影响了国际学校的招生录取、教学方式、师资聘任等,各地频发国际学校退费维权事件,疫情也使部分家长对国际教育的选择更加理性,更倾向于国内双轨制。但从长期来看,家长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不会降温,市场仍具有较大潜力,国际学校收费标准整体上受疫情影响不大。国际学校收费标准主要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民办教育政策、国际化开放程度、市场需求等息息相关。不同收费层次的国际学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第一,公办学校国际部收费大多由物价管理部门批准亿德体育,办学质量较高,政府监管日益规范。大部分公办学校收费根据办学成本报教育部门,再报发改(物价)部门审批,学校收取后进入学校账户。也有部分公办学校通过第三方由参与合作的境内中介机构收取,进入双方认可或双方指定的账户共同管理。公办学校国际班收费相对较低,平均为每年75367元,且大多依托地方重点中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生源较好,甚至超过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在中西部地区生源略显不足。近年来,政府管理日益规范,各地均出台了公办学校国际班招生录取、学籍管理、课程设置、外籍教师招聘、财务监管、学校收费等相关政策,整体上看公办学校国际部(班)入学难、审核严格。

  第二,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实行市场化收费政策,办学质量两极分化。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由学校自主决定,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不能举办营利性学校,现存的营利性国际学校为普通高中阶段。营利性民办国际学校收费差异较大,高中阶段平均收费每年130061元,北京市居全国之首,为每年195818元,收费最高的国际学校可达每年387500元。因营利性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收费完全由市场决定,部分民办学校面临市场竞争压力,逐利倾向明显,可能会影响到办学目标和办学质量。一些民办国际学校的规范性和自我监管意识较差,并存在往义务教育、甚至幼儿教育延伸的趋势。

  第三,民办国际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大多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普遍低于高中阶段亿德体育。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政策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政策相同,实行市场调节价;一是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义务教育阶段最高收费标准、办学成本、基准价、涨幅在政府规定范围内浮动。总体来看,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际学校收费要远高于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学校。客观上讲,政府指导价有利于规范国际学校收费行为,但部分地区政府指导价偏低,国际学校人力成本大约占50%—70%,学校还要投入校舍维护、课程开发、师资聘任等经费。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国际学校及其学生群体造成很大冲击,特别是高中国际课程项目与国内高考升学轨道不融通的风险集中暴露出来。一些本已拿到海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国际学校毕业生或者因为相关国家入境政策的改变,或者担心因为海外疫情无法按时入学甚至不得不放弃留学。但国际学校以海外升学为目标,学生主要根据留学目的国高校的入学要求,选择就读国际课程项目并参加相关的外语和学业考试,几乎不可能同时为高考做准备。有的国际课程项目学生甚至没有普通高中学籍,也不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一旦海外升学受阻,马上就陷入无学可上的困境。

  针对疫情下高中国际课程项目毕业生的升学困境,教育部在2020年9月及时出台应急政策,允许90多个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以计划外扩招的方式选拔接收部分已被海外高校录取的学生,解决了一批学生的燃眉之急。但是,这部分学生未来完成学业,只能获得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外方合作院校的学位,不能获得中方高校学位,这背后还存在国内外高校入学资格互不融通以及可能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伴随疫情在全球的常态化发展,这一问题在未来几年可能还将持续对国际学校学生群体产生影响,也成为很多家庭在为子女规划国际升学路线时需要考虑的风险,不少家庭选择国际学校时会更加谨慎。

  在这一背景下,有关国际学校应走向“双轨”乃至“多轨”办学的讨论兴起。事实上,一些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和办学效益突出的学校,近年来已经开始探索中外课程融通以及多元升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一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分设国内高中部和国际高中部,针对不同升学去向的学生群体,但坚持统一的育人目标,并不断融合中外课程特色和优势。一些学校在IB、AP、A-level等主要面向英语国家高校的国际课程体系之外,开设其他特色国际课程和德语、日语、法语等小语种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留学选择。还有一些民办国际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通过英语特色课程和双语教学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并通过主题探究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分层教学、模块化选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特色教育。学生可以根据高中升学目标自主选择规划学习路径,既有机会争取优异中考成绩进入普通高中,也可以在顺利通过中考之后快速适应高中国际课程项目。

  从学校办学的角度出发,多轨升学和多元特色发展将更有助于国际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和良性可持续发展。而从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择校的角度出发,在强大的高等教育入学竞争压力之下,现阶段还只能选择锚定一条升学轨道进行学业准备,国际升学与国内高考同时准备并不现实。

  从长远来看,想要规避国际学校单一国际升学轨道的风险,还有赖于中外高中课程的进一步互补,以及更大范围的中外高校入学资格和课程学分的互认与融通,有赖于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有弹性的高校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为了保障更广大学生群体的权益,促进国际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应严格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的招生和学籍管理,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对于必修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条件的学校应拓展国际课程类型,探索发展英语以外的小语种教学和海外升学项目,扩大学生毕业升学选择范围。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教育流动性持续减弱,世界各国为防控疫情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制、停飞停航、关闭边界等管控措施,全球范围内双向留学受阻,学生跨境流动骤减,国际教育供需不平衡加速分化,国际教育格局正在悄然变革。

  在如此特殊格局之下,国际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优势更加凸显。第一,有助于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教育”定义为,和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真诚沟通的能力;对差异、多样性表现出尊重的能力和了解全球面临的挑战,能够共情,并为它展开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国际理解能力,应对未来多元的全球挑战。第二,有助于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国际学校对拓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推动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三,有助于加快中国国际教育产业发展。未来,我们可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优势,向外国开放教育市场,大量招收国际学生,同时向国外“输出”本国教育理念、教师及其他教育产品,形成教育的国际产业。

  那么,在疫情和国际局势的特殊情况下,国际学校如何继续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笔者看来,国际学校可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外教师和学生、国际课程、跨境交流项目、富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国际性校园,以教育“在地国际化”模式实现培养全球化人才的目标。

  相对于以跨境流动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国际化而言,“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是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新兴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提出的“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即让所有学生在本国本校“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到国际教育课程,体验多元文化的学习,提升跨文化素养,开拓全球视野。“在地国际化”理念最早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虽然面向的主体对象不同,但从其“立足本土”“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和跨文化素养”“国际化校园”等特征看,与国际学校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国际学校的“在地国际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际学校拥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国际学校采用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采用小班制,以双语教学为主,采用国际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跨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思维方式,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化视野的“全球化人才”。其次,国际学校采用中西融合、丰富多样的国际课程。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凸显国际化、多元化、跨文化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国际性和跨文化维度融入课程教学。中国的国际学校不再单纯照搬西方的课程体系,而是积极探索将中国文化融入国际教育的融合课程,让中国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又能保持一颗“中国芯”。再其次,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学校聚焦人才资源的“源头”,从高等教育“前移”到基础教育领域,实现人才“源头”的在地早期培养。

  从国际教育的角度来看,国际学校立足本土,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创新,可以成为实现教育“在地国际化”战略、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试验区”。

  岑建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司长、中国驻美大使馆原教育公使衔参赞、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理事长

  周满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