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德体育据新学说统计,2023年国际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约52万,其中民办国际学校占比达75%,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占比为16%,公办学校国际部(班)占比为9%。从地理分布看,上海以8万余名的在校生人数居全国首位,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紧随其后。近年来,国际教育的需求热度一直存在且从未消退。但由于地域不同、国际学校类型不同,招生政策具有较大的差异。
民办国际学校受“公民同招”、“不得跨区招生”等招生政策的规范,生源受到一定影响。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出国留学市场形势变化和招生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国际学校的招生压力进一步增加。
据调查,不少民办国际学校招生计划完成率偏低,且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大多民办国际学校靠学生学费实现滚动发展,学校一般处于偏远郊区,“不得跨区招生”意味着学校可选择的学生数量减少,学校面临较大生存压力。为了争夺生源,一些学校采用不公平的竞争手段相互“挖学生”,如通过学费打折等方式“吸引”家长“团报”,或通过招生中介过度“商业化”招生等,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在一些区域,受户籍政策的限制,学生不能在本地参加高考,家长选择放弃国内学籍,这类学生大多进入民办国际学校,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目前的招生政策下,民办国际学校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在融合课程、师资建设、升学规划、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发力,以办学质量和良好口碑吸引学生和家长。
普通高中涉及国际课程的学校招生数量占比较小,不同省份招生政策差异较大。这部分主要讨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一些省份的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实验班。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于课程改革的试验田,从整体上看,规模和占比相对较小,招生政策的差异性也较大。比如,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北京市中考报考资格的学生,由原来的提前招生改为统一招生,学校会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填报志愿前,组织进行以外语能力为主的资格性测试,确定合格名单后报考试院备案,在统一招生环节对符合条件的考生依据志愿和成绩录取。目前,北京市允许有住宿条件的学校根据核定的名额跨区招生,但部分区实行锁区政策,持续压缩跨区招生计划。上海市采取国际课程实验班的模式,公办高中国际课程班招生计划单列,由学校自主预录取并公示,学生参加上海市中考并达到提前招生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方可正式录取。大多数省份将国际班的招生计划单列,单独编班。
202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开或放松边境管控,全球留学市场进一步回暖。
2023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2—2023学年在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增幅为过去40年之最。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英国向全球发放的学生签证(不包含学生亲属签证)同比增长2%。据澳大利亚内政部数据,2023年1月至3月,中国内地学生签证批准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43.4%。
全球留学市场继续呈现出格局性的变化趋势。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留学生数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位居第一。2023年,中国仍是美国最主要的留学生群体来源地,但数据比去年有0.2%的下降,延续了近年来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缓慢下降的趋势。2023—2024学年中国留英学生新增人数与高峰期的2021—2022学年相比,减少了近20%,中国学生在留英国际学生总量中的比重也从2021—2022学年的32%降到了22%。同时,考虑到俄罗斯相对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相对低的留学费用,中国赴俄罗斯留学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美国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地位下降。根据《2023年全球留学趋势报告》,有22.4%的受访者改变了意向留学目的地。选择美国作为意向留学目的地的人数比例连续两年下降,累计下滑比例为29.6%。加拿大在2021年增长了36%,但2022年下滑了15.5%。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情况刚好相反,2021年下滑了15%,2022年又上升了30.8%。英国、新西兰则连续两年上涨,英国连续两年的上升比例分别为21%和11.3%,新西兰连续两年的上升比例分别为2%和7.6%。报告指出,留学生改变意向留学目的地的原因有7个:更好的就业机会(36.1%)、较高的性价比(14.5%)、更好的移民机会(13.4%)、签证出签效率(10.6%)、毕业后可获得工作签证或工作许可(9.5%)、更低的生活费(9.4%)、与朋友结伴(6.5%)。报告还针对安全问题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在留学生心目中最安全的留学目的地是澳大利亚,其次是新西兰和加拿大,接着是英国,这4个国家的评分都超过了8.5分(满分为10分),美国则排在最后一位。该报告统计出4个关注度明显增长的专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113.2%)、商业和管理(73%)、健康和医药(14.2%)、旅游和酒店管理(8.5%)。此外,还有4个领域的关注度显著下降:工程(52.1%)、会计和金融(33.2%)、人文(16.7%)、教育和培训(16.2%)。这些专业热度改变的背后是就业机会的差别。
中国留学生回国求职意愿增强。根据《2023海外硕博人才归国就业趋势洞察》,海外人才回国求职的意愿度在提高。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已经毕业回国或计划毕业后回国的海外硕博人才中,在英国求学的人才占比最高(21%),其次是韩国(12.4%)、俄罗斯(12%)和美国(9.8%)。这与留学目的地对海外人才的居留政策和职业发展机会有关。
学生和家长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更加看重安全因素。近日,一个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了年度报告,描绘了一幅严峻的画面:多地暴力事件不断增多,2023年全球发生了183起地区冲突,是30年来最多的。“留学千万条,平安第一条。”国内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将安全作为与就业机会同等重要的考量因素,在充分了解国际政治关系、相关政策、文化风俗等情况后再作出谨慎的决定。这也符合我国教育部倡导的“平安留学”原则。
2023年,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引发广泛关注。今年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大变局中加强教育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和港澳台教育工作”。今年,广东省教育厅和北京市教委都批准了10多个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广州市教育局在其全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支持按需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今年中考招生,郑州市18所普通高中开设了2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月底,河南省部分学校成立了河南省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联盟。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学生(中国国籍)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目前我国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规模总体保持稳定。据统计,2015年,我国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数量超过300个,此后,随着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以及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不断加强,其数量和规模略有下降。近年来,随着一些省份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恢复审批,其数量和规模开始回升。2022年至今,越来越多面临转型的民办国际学校选择申请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2年《广州市教育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指出,推动现有普通高中“国际部”、“国际课程实验班”转型并新增一批规范化、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总体而言,2023年,我国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规范性进一步增强。比如,北京等地规定,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对象为具有中考报考资格的学生,纳入中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招生录取行为较为规范。学校需要每年提交年度办学报告,内容包括招收学生、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定期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督导与评价,项目收费也需要得到批准并进行公示,这些措施使得办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于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亿德体育。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境外教材执行严格审核程序。
我国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多在公办学校。学生既可以选择参加国内高考,也可以选择申请国外大学。就读学生具有中国学籍,学生在完成学业、考试合格后可获得中国高中毕业证书,有的项目还提供外方学籍,学生可获得外方高中毕业证书。多了一种选择,就为学生多提供了一道保障。
习强调:“要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预计未来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在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3年是教育者充满反思的一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变革”这个词的力量。专家预言,教育将是受冲击最大的领域之一。当人工智能在信息储量和学习能力上都远超人类,以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如何迭代、变革,才能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时代命题?这样的追问,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人工智能有3个要素:数据、算法、算力。而教育也包含3个相对应的要素,分别是经历与体验、思维与认知、体力与毅力。从这样的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的未来方向。从大趋势上看,转向能力、素养、创造性的教育正在形成之中。在这场变革中,民办国际学校可以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承担教育变革先锋与实验性的角色,去探索与时代相匹配的先进教育模式,同时满足社会多元化教育需求。
这是当前民办国际学校的一个基本定位,也是民办国际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大前提。从这个定位出发,许多学校会尝试一些比较具体的做法,比如启发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分层走班、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或是配置人工智能设备、开展数字化教学,以改变学习体验。这些是民办国际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沉淀和发展出来的多姿形态,但这些做法更像是“术”,而真正的特色化办学强调的是“术”背后的“道”,即学校的价值取舍、文化风格和有关孩子成长的种种观念,比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正是在“道”的层面上,民办国际学校可以与国际上最先进的教育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将我们自己的经验展示于全球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版图。
在特色化办学的“道”上亿德体育,民办国际学校强调3个关键词:实验性、服务性和引领性。
所谓实验性,是指民办国际学校可以在小范围内探索与公办学校不同的培养方式,比如“长程培养”。很多民办国际学校都是十二年制的学校,加上幼儿园阶段,学校能以15年为尺度,去陪伴一个孩子成长,这意味着小学教育不是送入初中即止,初中教育的标准也不是考进高中,而是在一个相对长的周期里,呵护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他提供多种机会,帮助孩子在一种积极、自信的状态下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志趣,并最终发展出学术方向和人生方向。“长程培养”的过程中,“成长”将取代“成绩”,形成更多元的评价维度。
再说服务性,服务性绝不是对家庭需求或社会风气的迎合,而是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为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创设多样化的体验和经历,这要求学校成为一种多平台、立体式的文化共同体,而非单向度的“教—学—考”闭环。从标准化教育到服务性教育的转变,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专家指出,创新人才的本质是要有“突破”能力,这种能力更易在文化多样、鼓励创造的环境中养成,这也是民办国际学校的优势所在。
最后是引领性,民办国际学校所进行的实践探索,目标不仅是将孩子送进一所好的海外大学,更重要的是研究并总结兼具中国根基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如何产生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在更广泛的教育变革中起到参考和引领作用。
总之,如果将民办国际学校简单看作留学家庭的跳板,那么办学就会失焦。但如果我们把民办国际学校作为一个与世界先进教育保持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一种支持创新人才发展的多样化环境,一名承担大国人才战略并以实验性、服务性、引领性策略去探索教育变革的排头兵,其目标是与各类学校一起努力,在世界先进教育格局中书写中国教育叙事体系,那么我们有关特色化办学的探索,都会成为未来中国教育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助力。
2023年,随着新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数量增多,其采用的学院制育人模式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国内大学纷纷探索书院制改革,一些中小学也认识到了书院制或者学院制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尝试以超越传统的育人模式来推动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学院制历史悠久,近年来逐渐被全世界许多中小学认可。美国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英国的伊顿公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文法学校和加拿大的上加拿大学院等都是著名的学院制中学。这些学校不再按照学习阶段区分年级或按照人数区分班级,而是将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小社区(学院),每个学院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并提供住宿、教学、辅导和社交活动等综合服务,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制不只是一个组织方式,它在建立个人优势、培养同伴关系、灌输合作精神、培育人文关怀、发展领导技能、融合传统和现代以及鼓励良性竞争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营造出一个促进全人教育的学习环境,学院内的生活和学习结合得天衣无缝,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学术方面的培养,还能在文化、艺术和体育等多个领域得到锻炼和发展。
比如,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设有六大学院:亚里士多德学院、赛珍珠学院、蔡元培学院、达·芬奇学院、爱默生学院和范仲淹学院。新生入学时,学校会根据学术成绩、特长能力、男女比例等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学院中。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专属颜色和吉祥物,代表着不同的特点和品质。学校开展各种团队活动都以学院为单位,这种学院间的竞争和合作有助于刺激学生自我驱动的积极性,产生更强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推动学生达成更高的成就。
还有一些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学院,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行学院制,很多学校提升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水平,学生在各级各类国际比赛和专利申请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学院中,教师会结成更为紧密的同伴关系,着眼于学生成长中的多样需求,形成教育合力。一些学院会实行分布式领导,一位主导师担任院长,其他导师分为自主学习项目组、行为规范项目组、实践活动项目组、家校共育项目组,具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由此,学院制作为一个“聚焦点”,集合了多位教师的力量,教师的职责也更加明确,能够真正践行“把学生放在心上”的育人目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学生成长环境不断改变,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并延伸至中小学生群体。一定意义上说,学院制可以在呵护学生心灵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学院制在更大的学校环境中创建了更小的社区,使学生更容易与同伴形成有温度的联系。在学院学习、生活,与不同年龄的同伴一起吃饭、做项目、进行体育活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团队和一个集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同辈交流中化解一些压力和困惑。
国际学校在管理体制上本就相对灵活,且教育理念与国际前沿接轨,比普通公办学校更适合采用学院制。但国际学校实行学院制,还要考虑自身办学实际,在赢得家长和学生支持的前提下,设计学院制的实施细节,包括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完善家校沟通网络、如何激励教师等。未来,期待更多的国际学校在育人模式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细致规划、大胆尝试,让师生无论是在教学生活还是在个性发展中都拥有更广阔的空间。相信这会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中国国际教育蓬勃发展。
2023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注重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研活动又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国际学校在一贯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展了更为丰富、立体的教研活动,并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教研的自主性加强。以往国际学校的教研活动,除了常规的集体备课外,主要依托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特别是采用的课程体系所提供的专业培训,比如剑桥国际提供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国际文凭组织提供的内部培训。
如今在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学校会根据学校年度发展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主发起教研活动,并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比如,今年ChatGPT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国际学校就专门邀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与学校教师对话,赋能一线教师更好地认识并利用人工智能;针对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等今年受关注的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有的国际学校开展了以表现性评价、社会情绪学习等为主题的专题学习。这种自主的、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行动转化力,使得教研的成效真正展现在课堂上、传导到学生身上。
教研内容纵深拓展。过去国际学校的教研内容往往停留在课程、评价等基本原理介绍,或某项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训练。而近两年,国际学校更倾向于针对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真实或复杂问题开展研讨。这一方面拓展了教研的内容,更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甚至关注教育思想发展的宏大趋势;另一方面使得教研内容的重心进一步下沉,更加聚焦课堂教学的讨论。
2023年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概念较多出现在国际学校的教研活动中。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段,不少学校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研究工作,这既是政策环境使然亿德体育,也是国际学校出于自身成长发展的主动选择。不少学校表示亿德体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确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理念、做法,值得国际学校深入学习思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国际教育在经历了“祛魅”、“去泡沫”后,进入了一个更为理性的内涵式发展时期,国际教育将真正回归教育、回归课堂、回归教学、回归学生的成长。
教研平台进一步整合。以往国际学校的校本教研通常是关起门来搞活动,单兵作战多,交流合作少。而这两年,国际学校自主发起的校际教研活动越来越多,全国性的交流平台也越来越多。这些机构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学校教研质量提升。
教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的今天,特别是经历疫情磨炼,教师对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活动更为青睐。它不仅大大节约了教研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特别是在境外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丰富了国际学校的教研资源,只要教师愿意,就可在全球范围内挖掘相关学习资源。当然这也给教研活动带来了一个新挑战,即如何选择真正有用的教研资源。能否有智慧地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学校的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国际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面对这个重要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国际学校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但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有一点是国际学校教师始终要坚守的,那就是将促进所有学生学习作为目标,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和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更多国际化创新人才。
一要将教学植根于真实的生活,构建一体化无边界的教学生态。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融合课程中,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越来越多地指向素养和能力的习得。因此,教师备课的重心应由知识习得转向知识运用。2023年,教育者如何应对ChatGPT的问题引发广泛讨论,这不是简单接受或者拒绝的态度问题。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与人工智能合作,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自己生成有知识深度、有解决难度、有社会热度、有人文温度的问题和任务,这样的问题和任务将驱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思考、实践和反思。
二要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理解、把握课程标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国际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更具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融入创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要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结合学科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还要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尤其要思考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引领下的整体学习,实现跨学科的整合。
三要能看见学生冰山下的自我期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国际学校教师在考试、升学压力外,可以有更多实验性质的探索。尤其是分析学生的兴趣点、生长点,并据此设计情景教学法,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潜能目标的达成。智慧教室和数字校园的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国际学校教师提供了很多方便,教师可以利用最新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以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理解、联系、探究,生成能力、思维、逻辑和素养。
四要以保持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前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内在驱动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长远且持久。我们在国际学校深刻感受到,很多学生认为,追寻学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远比考试、分数更重要,为什么学比怎么学更重要。因此,国际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兼顾价值和方法,以唤醒学生的自我驱动力。
五要深化“我选择、我主导、我负责”的主动思维,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当下的每一个生命都存在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在备课时应思考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给学生分类和贴标签,不用约定俗成的概念去界定学生。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国际学校教学活动中已经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坚守教学活动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本质,有意识地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观测、反馈和调整。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将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面向未来,国际学校教师要倡导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进一步钻研教学、钻研课堂、钻研学生,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对生命、对未来的思考和表达。
2023年,“科学教育”无疑是贯穿全年的关键词。2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7月,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10月中旬,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部署推进会。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荐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一系列文件和会议、举措,旨在用“活”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
国际学校在保护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勇于探究和质疑的精神方面,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优势。
首先,国际学校的科学课程具有灵活性,涵盖广泛的领域。国际学校的科学课程通常注重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强调实验安全和科学伦理、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具备丰富的课程和活动资源、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提供分层分类的教学。通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STEM)以及设计与技术(DT)等跨学科综合课程,国际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既综合又个性化的科学教育。
其次,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协同合作能力强。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领域内的专家,同时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能够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佼佼者协调沟通、共事合作。国际学校融合中外的教育理念、双语或多语的学习环境、来自世界各国的师资队伍、提倡团队合作的教学策略、学生主导的科创活动等,为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很好的素养和能力基础。
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强调对全体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探究和质疑精神的培育,科学兴趣的激发,为学生的创新展示提供环境和平台,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创新潜质提供生长的土壤。面对新时代的新使命,我国国际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科学教育,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创企业的合作亿德体育,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助力科学教育提质升级。随着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普工作的全面开展,一些国际学校已经和多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自身的科技特色。例如,2023年,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腾讯青少年科技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开展一系列科教融合、产学融合活动,更好地培育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合作,能在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科学领域求知探索需求的同时,帮助学校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二是加强与国内外不同类型学校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科学教育的整体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于2023年11月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在中国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我国国际学校应抓住机遇,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教育成果,加强与不同类型学校的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提升STEM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水平,进而整体推动我国科学教育跨越发展。
三是继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强化国家认同。“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的同时,国际学校要愈发重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法律的遵循、对中国国家主权的尊重和认同,培养学生对中国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意义上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认同和全球胜任力这两者缺一不可。未来,在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国际学校培养的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国际学校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积极落实《行动计划》,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发展赋能。
除了具有同龄人共性的心理特点以外,国际学校学生由于受到语言学习、课程选择、外教风格、评价方式、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等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较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渐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同时,国际学校学生住宿比例高,有些学生长期留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少,内心世界活跃,情感的外部表现却不明显。这给国际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一些挑战。具体来说,国际学校学生通常面临以下压力。
一是英语课程带来的显著压力。国际学校的英语学术课程从词汇量、课程难度、测试要求等各方面来说,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学生都是一道坎。课程选择、分层走班也会给学生心理带来不适与压力,特别是在入学初期,学生压力较大,焦虑情绪比较明显。
二是对于外教和课堂教学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国际学校大多采取过程性评价,强调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对于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其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学习心理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三是学校文化和环境带来的挑战。国际学校多元文化汇聚、活动丰富多彩、管理相对宽松,这一方面能够唤醒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考验着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选择、自我约束能力。
近两年,受疫情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等因素影响,国际学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相对以前有所提高。如何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疏导、心理干预矫治等,成为所有国际学校面临的课题。
对标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对照国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要求,国际学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工作。
首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国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是心理诊断、辅导和咨询方面的专家。疫情之后,国内不少国际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校内优秀教师逐渐培养、培训成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有助于提升学校处置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其次,树立并践行“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即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全体家长,从整体性和发展性的思路出发,整合社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资源,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和方式方法,提高所有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比如,上海金山区枫叶学校在实行全员导师制的基础上,通过与第三方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签约共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还有不少国际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一些学校建立了设施设备齐全、硬件条件一流的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总体而言,国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保障、设施、成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升,但还需要在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朋辈辅导教育等方面开展更多探索,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导师”成为可能。
面向未来,国际学校要全面落实《行动计划》,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上进行深入探索,真正做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
11月26日,雅力教育集团阿德科特马来西亚分校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这是该集团继2018年并购英国阿德科特学校和米德尔顿学校后再一次“出海”的探索,是中国教育机构海外办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向海外发展的步伐加快。一些民办教育机构开办海外校区,进行品牌拓展,同时通过收购海外学校进行战略布局。例如,博实乐教育集团已在英国和北美拥有7所海外K12学校、1所艺术学院和3所语言培训机构及暑期学校,枫叶教育集团收购了马来西亚皇岦国际学校、新加坡加拿大国际学校,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开办美国世外泉谷学校等。同时,政府层面也在积极推进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柬埔寨中国国际学校于2022年正式开学,招收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涵盖在柬埔寨的中资企业员工子女、华人华侨子女和部分柬埔寨籍学生。
2019年,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总体思路。其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作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具体举措被正式提出。可以说,教育“出海”进展顺利,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但“出海”办学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许多棘手难题。比如,海外学校落地前需要对当地国际教育市场进行调研,寻找合作方与标的,深入分析当地法律、制度、习俗等构成的投资环境,做好长期规划,实施谈判,推动政府部门审批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挑战。办学过程中,国际关系的影响、集团化统一管理、学校发展规划、文化冲突和团队稳定、品牌发展和招生策略等,都是影响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例如,雅力教育集团收购英国学校后,英国一些媒体的报道就曾给合作带来阻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走出去、走得远的根本在内功。海外办学的本质是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将国内成熟、先进的办学体系和办学经验植根海外,这就需要“出海者”有过硬本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中国基础教育界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其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的团队保证了柬埔寨中国国际学校的顺利开办。枫叶教育集团“出海”,其背后的核心竞争力是“枫叶世界学校课程”,这是全球首个具有中国特色、获得国际权威机构“双认证”的国际化高中课程,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国外课程的垄断地位;雅力教育集团则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支撑,链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阿德科特全球校园”,在课堂教学、素质课程、课后服务、升学指导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并以“游学”、“交换生”等形式,探索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国际化学习体验。
长远来看,教育“出海”对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海外办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促进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中文教育需求;有助于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有助于加强人文交流,让更多国际学生了解中国,让更多中国学生了解世界、自由行走于世界;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分享中国基础教育经验。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重重挑战。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未来,要加快探索数字时代的智慧教育,积极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提升教育国际传播能力,通过我们的办学实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